你不双赢,我就躺平!
来源:大树镇巡抚 要限用AI,为了保护下一代? 这次不是“电子海洛因”的老调重弹,而是为了维护社会的根基: 一家赌场不怕个别赌神大赢万金,怕的是众多赌客意识到自己注定会输而不再上桌。 一套靠大多数输家撑起赢家游戏体验的社会规则,怕的也是大多数人发现注定要输后选择不入局。 移动网络和AI的大爆发,让太多青少年乃至儿童在入局之前就发现自己注定会输掉这场游戏。 过去,每个青少年坚信自己有与众不同的独特性,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孩子们怀着这样的“中二病”和理想,撑过近十年的寒窗苦读。 然后在大学里和工作的头几年,才意识到自己的平凡,并接纳平凡的自己。 到了那时候,绝大多数人人已被打造成了一颗合格的社会螺丝钉,能以更成熟、更现实的角度看待这场明知自己没赢,也无法退出游戏了。 但现在,在孩子最该自命不凡的年纪,移动网络却让他们意识到了自己的平凡和渺小,让他们早早发现自己努力十年,最终也不过是螺丝钉的命运。 过去三四十年,在大学前,贫富分化被地理区位隔开,学校就是身边,一县一区就是世界,人们见到的最强的人比自己强得有限,而超级富豪只是书里干巴巴的文字。 所以那时人们愿意入局这个游戏,孩子也愿意相信父母老师口中“靠读书逆袭家境”的故事,因为同学的资产最多是自家的几倍,这点差距真能用学历弥补。 现在,小孩能看到前百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人,而且是通过短视频生动地看到他们日常生活,这种对差距的直观展现的冲击,远超过传统媒体时代文字描述的富豪生活。 “不能只看到他们中学时代过得比你好,更要看到他们考上的大学也比你好” 他们也能看到和自己出身类似的顶尖我做题家们的生活,他们发现贵公子们和顶尖我做题家们生活的差距,远大于顶尖我做题家和自己生活的差距。 赢不了,他们知道自己很难成为顶尖的我做题家,更难受的是,即便真成了,也赢不了。 人生本来就难赢,也不是非要赢。但意识到并接受自己的平凡本该是18到25岁由大学和社会教给青年的事,现在却被移动网络狠狠地拍到了初中生甚至小学生的脸上。 人要相信自己很棒、相信自己能行,才能产生动力。如果长期受到负面的评价,而且反复努力也无法摆脱困境,人最终会丧失动力。 而现在的移动网络做的,就是反复向少年们灌输别人出生的起点就能胜过你苦读十几年的终点,而且这种人的甚至很多(哪怕前万分之一,全国也有十几万)。 面对内卷和阶级固化,我们可以用躺平做回应,但被教育“正是读书时”的孩子们没有也不敢有这样的理论武器。 叛逆的孩子还可以早早偷奸耍滑在学校里实践躺平,但对于那些乖孩子,他们只能一边知道自己注定要输一边逼着自己入局,直到生理性地躺平——丧失学习生活乃至玩的兴趣,这就是抑郁。 我一直记得大一第一次期中考,一个家境优渥的同学玩了半学期成绩接近满分,远胜磕磕绊绊苦了两个月的我。 我中学时从没想过也不敢想家境比自己好的人学习也胜过自己,直到大学后现实告诉我这种人在清华里有许多。 这几乎成了我的心理阴影,幸而当时已有一定阅历,而且还能用“好歹进了清华,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宽慰自己。 而现在,一群少年还来不及做出成绩支撑自我认同,就要承受这种打击:“比你出身好的人比你更善于学习,而且这种人世上多的是”。 厌学和抑郁,是孩子们潜意识发现自己注定赢了这场游戏后的生理性退局。 AI和移动网络的结合加剧了问题: 移动网络早地展示了社会上巨大的差距,给少年们带来了难以消化的挫败。而和AI的交流安抚了他们,但也让他们离开了现实。新闻上已有不少孩子与人交流能力低下,但把AI当朋友的案例。 我们的学生时代,逃课上网的同学总要和开黑队友、网吧老板以及老师父母交流。他们只是不喜欢学习,但和他人社会的联系完全没有问题。 但如今,AI已经能做到“善解人意”而且有求必应,是一个不会发生情感波折的倾听者与交谈者。对于少年们,是躲避满是挫败的现实社会的桃花源。 涉及炫富的直播已经被禁止,很多人说是掩耳盗铃,但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用。也许针对青少年的移动网络和AI限制令,也已经在路上。 中美大对账中我们最大的优势,是社会性地给人兜底。然而这样给了人们不入局的底气——躺平者不用在贫民区面对零元购和毒品,没必要拼命追逐注定得不到的胜利。 但这场游戏没有了输家,就像建筑没有了地基。也许美国放任底层犯罪,就是为了逼人们不许退局,希望我们的示来不要学这种经验。 要维持这场游戏继续,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少年——相信自己能够胜利。赢家不愿意分享双赢,输家宁可退局躺平。
微信ID:dashuzhenzh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