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学历还有用么?
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20年后学历是否没有那么重要了?”
这个是前天我在直播的时候被问到的一个问题。的确,随着AI时代的加速演进,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新一轮的“学历恐慌”。
毕竟当我们付出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千军万马的拼杀,然后有在大学校园里面经历了四年甚至七年,十年的磨砺。最后我们发现,我们引以为豪的“专业能力”,还比不上一个“小学生+DeepSeek”的组合。
而且这种情况不是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负责任的说,都不用20年,从未来五年的维度来看,今天上高三的学生,等到五年后他们大学毕业的时候,80%的毕业生的专业能力,是一定比不过最最基础的人工智能的。
其实不用20年,现在学历已经不太代表你的能力,学历只是代表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理论上你上一个本科,那么你在学生阶段,你的努力程度是要高的,你的自律程度是要高的。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可能相对是更全面的,更多元的。
未来学历他可能跟能力不太相关,但是它会对于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强相关。上学这件事肯定不是错事,我也从来不宣传什么学历无用论,只是觉得现在学的和能力关系不大,但是依然会证明你是谁。
02
证明自己是谁这件事情,有这么重要么?
有,而且很重要。
证明"我是谁"的重要性,本质上是对抗AI时代的"存在性焦虑"。当机器开始批量生产"正确答案",人类必须重构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这种不可替代性恰恰根植于"我是谁"的独特印记。
比如我,原来是单纯的“文字作者”,现在也要通过直播等方式,尝试重构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也是在对抗这种“存在性焦虑”。
人类文明史上,身份认证从来都是社会协作的基础。
晋商用三十年学徒制培养的不只是算账技能,更是"西裕成颜料庄"这个商号的信用凭证;威尼斯商人用家族纹章担保的不只是货物成色,更是整个地中海贸易网络的信任基石。今天的学历认证体系,本质上延续着这种"社会信任链"的建构逻辑——它通过标准化的筛选机制,向市场传递着关于"你是谁"的基础信号。
证明"自己是谁"的重要性,本质上关乎社会协作成本的降低。在AI时代之前,学历正是这个"写作体系"中最具共识的信用凭证。当某互联网大厂HR每天要筛选3000份简历时,985/211的标签能在0.3秒内完成初次信用评估,这种效率是任何面试都无法企及的。
03
但是,时代变了。
即便没有AI,学历贬值也是一个确定性的趋势,学历的信用背书正在经历"通货膨胀"。教育部数据显示,2024年应届硕士毕业生人数较2015年增长217%,但企业支付给硕士生的起薪溢价从35%降至12%。这倒逼我们寻找更具时代特征的"身份证明"。
那么除了“学历”有哪些“身份证明”,可以帮助我们在社会上立足呢?
其一,作品集正在取代成绩单。GitHub上累计提交代码10万行以上的开发者,其求职响应速度比普通硕士快3.2倍;在B站拥有10万粉的财经UP主,其行业影响力往往超过持证分析师。这些数字资产构成新时代的"能力可编程证明"。
其二,项目经验开始重构价值标尺。某新能源车企的"极客计划"显示,参与过完整产品周期的应届生,其问题解决效率是传统优等生的2.7倍。在自动驾驶算法竞赛中夺冠的专科生团队,获得的期权激励超过清北博士起薪总和。这种"实战炼金术"正在重塑人才评价体系。
其三,跨界能力形成降维优势。张一鸣创立字节跳动时展现的"跨界认知力"——同时理解推荐算法、内容生产和人性需求——这种能力在AI时代愈发珍贵。斯坦福2023年创新力研究显示,拥有3个以上学科认知框架的创业者,其项目存活率高出行业均值41%。
当知识获取的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人的价值衡量标准正在发生根本位移。
04
站在文明演进的长河回望,从甲骨文到DeepSeek,载体在变,但人类证明自我的渴望永恒。
区别在于,先辈用龟甲青铜铭刻存在,我们用创造定义价值。当AI能撰写论文时,我们要写出机器无法企及的思想;当AI能绘画时,我们要创造超越算法的审美。
这才是智人面对技术革命时,最骄傲的生存姿态:不是对抗,而是超越;不是恐惧,而是共舞。
因此,人的自我定标需要三重觉醒:
首先从"知识容器"转向"问题猎手",像OpenAI研究员那样保持对根本性问题的饥饿感;其次从"标准答案"转向"可能性勘探",如AlphaGo打破定式创造新棋路的智慧;最终要从"竞争赛道"跃迁至"意义星空",如同SpaceX用火星移民计划重新定义航天事业。
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在AI时代,最大的"心中贼"恰是固化的自我认知。当机器开始学习时,人类必须学会忘却——忘却专业壁垒,忘却学历光环,甚至忘却既有的成功路径。
就像任正非43岁创业,褚时健74岁种橙,他们用人生实践证明:
真正的学历,是持续重塑自我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