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理想,在AI加持下会在我们有生之年实现么?
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今天我们一起聊一个比较“形而上”的问题。
这一轮科技革命所带来的生产力的飞速提升,一定会极大的改变我们全社会的组织形态跟结构。
那么过去我们父母那一代从小心心念念的“共产主义”,会在我们有生之年,实现吗?
(为了防杠,先声明一下,这里说的“共产主义”仅仅指的是,政府给全体国民提供“全民基本收入”,或对于许多“基础消费品”能够“按需分配”)
我们现行的这些分配制度,税收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实对于当下生产力快速爆发的这样一个趋势,未必是很适配的。
共产主义是以高度发达的生产为基础,但是本质上是分配问题。甚至进一步说可能也未必是分配问题,而是人的价值问题。
人为什么是人?
人的价值到底是来自于劳动,还是来自于消费?是来自于供给,还是来自于需求?
把这个问题想清楚,其实还是挺关键的。我们当下的所有政治观点和倡导的文化理念,基本算是供给派的。
但是真到生产力极度发达的时候,是否会转向变成需求派呢?这可能是一个时代范式的转变。
但是现在人类社会完全没有做好类似的理论基础,跟社会共识的构建,这个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还是比较值得思考的,因为这或许是我们有生之年,可能会真实面对的问题。
我们到了需要新的经济范式和体系逻辑的时候了。
02
当人形机器人能够以每小时3美元的成本完成流水线作业,当AI客服的应答效率碾压人类话务员,当无人驾驶彻底取代3000万卡车司机——这些并非科幻场景,而是未来十年可能发生的现实。
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团队近日透露,其第二代产品已具备每小时移动9000个包裹的能力,成本仅为人类工人的三分之一。这种生产力的颠覆性跃迁,正在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预言的"机器排挤工人"推向前所未有的维度。
03
当前社会分配制度的"适配性危机"已现端倪。我们仍固守按劳分配的底层逻辑,但劳动本身正在发生异化:
程序员训练AI取代自己,设计师教会Midjourney替代同行,教师培养着比自己更渊博的智能助教。
当劳动不再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当生产资料智能化到可以自我增殖,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价值论"正遭遇根本性挑战。
就像19世纪蒸汽机颠覆手工作坊时,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不得不让位于凯恩斯主义,我们同样站在新理论范式破茧的前夜。
04
重构人的价值坐标系,或许需要一场"需求侧革命"。
在农业文明时代,人的价值在于耕作能力;工业文明时代转向标准化劳动能力;当智能机器全面超越人类体力与脑力劳动时,人的独特性可能回归到马斯洛需求顶端的创造与审美。
就像现代人不再需要亲自织布裁衣,未来社会或许将重新定义"必需品"的范畴——当3D打印使服装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当可控核聚变让能源近乎免费,物质层面的按需分配或许比想象中更早实现。
但精神层面的价值确认,则需要更深刻的社会共识重构。
05
这种转变已在某些领域显露出端倪。芬兰的全民基本收入实验显示,当人们摆脱生存焦虑后,创业率提升47%,艺术创作量翻倍;阿联酋正在测试的"数字游民签证",实质上承认了人的价值不再绑定于固定岗位。
这些探索暗示着,未来社会可能分化出两个价值维度:物质层面由智能系统保障基本供给,精神层面则构建新的价值创造体系。
就像中世纪向近代转型时,骑士的剑与修士的经卷让位于商人的契约与科学家的实验室。
06
但我们今天理论构建的滞后令人忧虑。
当前全球智库对"后劳动社会"的研究,仍停留在修补现有制度的层面。UBI(全民基本收入)本质上是工业文明的补丁,DAO(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尚未突破资本主义产权逻辑,元宇宙经济仍困在虚拟地产的窠臼中。
我们需要更具革命性的理论突破,就像马克思在蒸汽机轰鸣声中预见电气化时代的生产关系变革。当机器智能开始生产机器智能,当数据要素具有自我增殖属性,传统的剩余价值理论需要重新解构。
站在人类文明的转折点上,我们既要警惕技术乌托邦的幻象,也要避免陷入机械决定论的泥沼。
马克思有一段话我很喜欢: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当自动驾驶卡车碾过传统物流体系,当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真正的革命或许不在于机器如何工作,而在于人类如何重新定义自身存在的意义。
这个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我们究竟是被技术异化的"无用阶级",还是能够驾驭智能革命的"新人类"。
所以到底哪个选择,才是我们“有生之年”可见的未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