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文件,释放了什么信号?
作者: 子木
来源微信公众号:子木聊房
已获授权转载
昨天中央印发了《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有读者在后台留言,想让我讲讲。
这个行动方案,声势浩大,全文大概 5000 多字,但其实基本都是存量信息,增量不多,特点是大而全。可以说是,近几年乃至过去十几年消费刺激政策的合集。
属性更像是一个对各级行政部门的指导性文件,让下面的人好好按照这个方案执行,方方面面都提起来。
网友调侃,在出钱和出力之间,最终选择了出文件。
但实际上,无论出什么,都需要一个思路和计划,这次发布机构是中办+国办,级别顶头,应该说是有史以来“最高配置”。
那么对整个市场执行部门的要求,应该存有“问责成分”,这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决心,至上而下,势必要打响一场规模性的消费攻坚战。
这次最引我关注的,只有三条:
第一个是对于居民收入的态度。
在历次消费刺激方案中,收入一般都是靠后的位置。而这次,开头第一条就提及增强居民收入,算是历史性的转变。
说明终于想明白了经济的运转逻辑,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国人消费弱,最大的问题,就是收入过低,没钱消费。而改变这一项,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增强收入,但这不是一句空话,而是需要可落地的内容。
比如文件提到,重点群体开展专项技能培训行动。
江浙地带这方面就做的非常好,这几年,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例大幅提高到 35%,虽然说技能人才都是蓝领,但收入的确还行。
比如盐城的月嫂,很出名的,供应长三角,甚至全国。政府每年都在大力投资家政产业,有专门的产业园,组织城镇乡村里的中年妇女系统性培训,考证,专业化。
要知道现在普通一个月嫂都得8000左右,好一点的都在 1 万多到 2 万多。比白领大学生赚得多很多。我认识的一个,李姐,一个月 1万 8,单子截不过来,每年只干 8 个月,然后给自己放4个月假期陪孩子,旅游。又有收入,又有假期,这已经比大多数白领强了。
还有加大农村地区的投资,通过技术帮农民提高农作物生产率,宅基地的商业化运转,以及减轻家庭在教育、医疗、养老、育幼、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压力,尤其是孩子与老人。
其实可做的事情有很多,放眼全球,中国人都是非常勤劳的,根本不用什么发钱,发消费券,只要政府多让利一些,资源配置均衡一些,消费力就能养育起来。实在不知道怎么做,就对标的江浙的藏富于民就好。
第二条,保障休息休假权益。
这个也是第一次被重点提出的,非常重要。
消费力薄弱,另一大原因就是,工作时间太长,没空消费……
现在是赚的少的没时间,赚的多的也没时间,一到节假日乌泱泱都挤出去旅游,交通瘫痪,景区都是脑袋挨脑袋。但如果把日常工作时间缩短,假期容量扩宽,自然消费的空间就有了。
文件中讲到:
各部门加强对各单位休息休假制度执行情况的常态化监督,并将带薪年休假落实情况作为重点监督内容。鼓励弹性错峰休假。依法保障劳动者休息休假权益,不得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实际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
“严格落实”、“常态化监督”、“重点监督内容”、“不得违法延长”,这些用词,可谓是勿谓言之不预也。
当一个国家要下定决心扭转以前法不责众的行为,一定会有发文件、喊话、树立典型、杀鸡儆猴,再抓不听话的这几阶段。拭目以待。
其实这段时间,业内有好几个大厂都在反内卷,还有学校从单休变成了双休。大疆、美的、海尔、联想、字节跳动、腾讯等等都参与了进来。

美的董事长还特别发布一份文件,禁止下班开会以及形式主义加班,规定18 点20分不允许有人在公司加班。
一方面是国家政策推动“反内卷”,要求所有企业调整管理模式和工作制度,避免陷入恶性竞争。
另一方面,欧美国家也在反内卷,欧盟提出相关法案,禁止在欧盟市场销售、进口和出口使用强迫劳动制造的商品。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做欧盟的生意,你就不能强迫员工加班,一旦被发现或者被举报,就会被永久踢出欧盟合作商序列。这也在倒逼中国有海外业务的大厂进行反内卷调整,以满足合规要求。
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只要大厂带头,有表率作用,下面的中小微企业就有改变的趋势。当然我建议,无效加班这方面,一定要立法,可以设置一个专门的匿名投诉窗口。
尤其做欧盟业务的企业,如果还强制员工加班,一个投诉过去,这家企业损失惨重,电话我都帮大家找好了。

还是那句话,要想让消费起来,先落实劳动法,给人们时间。不然都被像牛马一样圈在公司里持续劳动,哪还有精力和时间消费呢。
最后一条是“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这也是市场上讨论最多的话题。
文件中主要提到的是股市,多措并举稳住股市,鼓励各种中长期资金入市,打通堵点,严厉打击资本市场财务造假和上市股东违规减持行为等等。
股市为啥重要?
因为股民是最有消费能力的一波人,只要感觉有钱了(就算没卖都觉得自己发了一笔财),就会出门消费。
低至下馆子购物,高至换车换房,都是比较积极的一帮人。
其次股市强大,股价上涨,上市企业的员工的身价马上暴涨,比如杭州科技潮这波,虽然都没上市,但高薪员工,甚至都把周边的房价买起来了。
股市最终的套现获利,基本又给了楼市,因为谁都想住得更好一些。
文件把楼市单独列为一栏。其实逻辑上,楼市也属于“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的重大类别。
因为房子是家庭最大的资产类目,即使不炒房,只要房价上涨,人们对于财富的安全感也是跟着上涨,也就更愿意去消费了。
很多人说,人们买房了,哪有钱用于消费?其实不然,历史上,每一轮房价上涨大周期,都是消费比较旺盛的时期。因为存量业主的身价是在上涨的,他们拥有了兑现货币的能力,自然乐于消费。
其实购房本身也是一种大额终身消费行为。
新业主跑去买房,那么之后是不是要搞装修,买家电,置办置办家当,而这些大件消费,都定向推升了消费指数。更不用说房子背后钢筋、水泥、玻璃、木材、沙石等等的上游工业体系消费。
所以,关于股市和楼市的政策还会继续出。
股市,主要在于引导长期资金入市,国家队托底,而楼市,则是继续去库存+让利,鼓励购房,比如最近又提到下调公积金利率,公积金下调后,商贷就又有了空间,未来应该会不断逼近 2.5% 左右的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抑制消费最大的问题在于:
1、收入过低,没钱消费。
2、工作时间太长,没空消费。
3、负债过重,无力消费。
文件聚焦于前两项,而第三项,最好的方法就是降准降息,预计3月份就会有一波降息,今年会比去年更强一些。
过去人们害怕通胀,但事实上,通胀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通缩,也就是2019 年以后到现在的过得光景。
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把通缩环境变成通胀环境。
只要通胀,资产价格都会回弹,同时债务也会被稀释,人们就有了消费的预期,不至于卷成这样。
大水灌入市场,一定会推动头部受益人群的消费潮,数据上看,经过这段时间的政策刺激,楼市已经开始止跌回稳。


一线城市和强二线城市,回暖迹象更为显著。

其中深圳又是领头羊,销售面积同比增长了117% ,而3月二手房日均成交又达到了近300 套左右,成交量为 2021 年 2 月以来的最高水平。预计会成为全国第一个房价上涨的城市。
其次是合肥,同比增长了69%;然后是南宁、福州、南京、昆明、成都、广州等,同比增长都超过了30%。
今年如果你处于一线城市,或者强二线城市,无论是刚需还是改善,都应该上车了,当然主要还是围绕核心区域去找房。
这些板块,不止是购买力复苏,更多是会面临着无房可卖的处境,好地段好房子,永远是稀缺品,现在算是一个不错的底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