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会议”之前!
来源:圆方你怎么看啊
微信ID:yflooklook
01
1945年2月4日—11日,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了一场改变人类历史走向的关键峰会议。
会议旨在协调对德日法西斯的最后作战计划,并设计战后国际秩序。
雅尔塔会议前,欧洲战场上,苏联红军已推进至奥得河,距柏林仅60公里;西线盟军突破莱茵河防线,德国濒临崩溃。
亚洲战场上,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伤亡惨重,预估登陆日本本土需付出百万伤亡代价,亟需苏联出兵牵制日本关东军。
换句话说,当胜利就在眼前,这次会议是在一次“分肥”的会议。
会议上,各方的利益也各不相同。
苏联在谋求东欧“安全缓冲带”,控制波兰及谋求远东权益(如旅顺港、库页岛)。
美国的目标优先确保苏联加入对日作战,并推动联合国建立以主导战后秩序。
英国还是希望能继续维护殖民利益,遏制苏联向西扩张。
虽然彼此的利益并不相同,但是因为有一个名为“纳粹”的共同敌人,会议还是“顺利召开”了。
会议上明确了,战后德国处置。波兰领土划分,远东的交易,也为联合国机制奠基。确立美、苏、英、中、法为常任理事国,赋予“大国一致原则”(否决权)。
这次会议的成果深刻塑造了20世纪下半叶的全球格局,影响延续至今。而这样一场改变世界的会议,召开之前,还有几次会议是不能被忽视的。
今天我们一起聊聊:“雅尔塔会议”之前
02
就在雅尔塔会议前四个月,1944年10月,丘吉尔亲赴莫斯科与斯大林密谈,试图在红军横扫东欧之际划定战后势力范围。
会上,丘吉尔提出并为公开宣布,但心照不宣的“百分比协议”,在一张纸条上写下:
- 罗马尼亚:苏联占90%,英国占10%
- 希腊:英国占90%,苏联占10%
- 南斯拉夫:双方各占50%
对于这个提议,斯大林未置可否,也没有形成正式文件。但之后苏联默许了英国在希腊的行动,随后镇压罗马尼亚亲西方势力时也没有引发谴责。
这场以数字瓜分小国命运的会议,就直接暴露了大国博弈的冷酷本质——小国疆土从来都是筹码,而主权在强权面前形同虚设。
而在莫斯科会议的几乎同时,魁北克会议也在进行。
1944年9月英美秘密签订《魁北克备忘录》,将德国划分为苏、美、英三国占领区(后加入法国),并首次提出“去工业化”计划。
也是在这个会议上,英美为换取苏联对日作战,罗斯福默许斯大林恢复沙俄在华特权(后写入《雅尔塔密约》),而不在场的中国,成为最大牺牲品,中国的主权,领土,利益成为交易品。
更早的德黑兰与开罗会议就不多说了,德黑兰会议上三巨头首次会晤。斯大林以“对日参战”为饵,换取英美承诺次年开辟第二战场。而开罗会议上,中国的“高光时刻”,其实最终被落实下来的也没有几项。
其实德黑兰到雅尔塔,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实力即真理
从之后的历史演进也可以看出,苏联以军事占领了东欧,而英美以海权重新划分新殖民体系。而部分小国命运,甚至就只是由战场推进速度决定。
那时的中国对日牵制百万日军,贡献仅次于苏美,但1944年豫湘桂溃败被英美贬为“低效战场”。开罗宣言的光环迅速褪色,中国利益迅速被出卖,而任何一个大国在背弃援华承诺时,都毫无愧意。
03
今天晚上,美俄阿拉斯加会谈,表面探讨核控与乌克兰,实则试探对方底线,为新一轮秩序重组投石问路。
而不仅美俄,有关注国际政治的小伙伴一定会发现。今年以来各种单边,多边的国际外交活动都多了起来。
所有人都有一种感觉,多极世界正在加速形成,一场堪比雅尔塔的“新秩序会议”已在酝酿。
虽然这次的战场可能换成了俄乌,巴以,人工智能,气候危机这些新的议题,但是政治的游戏规则从未发生改变。
大国博弈剧本永远翻新,唯有一句台词永恒:
“弱国无外交,实力即真理”
而实力不光需要自己知道,也需要盟友和对手知道,避免出现误判。
所以,两周后的舞台,在这个博弈的关键节点,就显得更为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