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的底层锚点,变了!
作者: 子木
来源微信公众号:子木聊房
已获授权转载
最近,楼市的悲观情绪依旧很浓。
大家都在说“普跌”,都在说泡沫破裂。但我一直在强调一个观点:
现在的楼市,不是崩盘,而是折叠。
一边是大量老城区的资产在失去流动性,有价无市,另一边,是核心科技板块的房价,依然像钉子一样死死钉在高位,甚至还在悄悄筑底回升。
为什么?
因为房价的底层锚点,变了。
过去二十年,决定房价的是“资源”(学校、医院、商圈),未来二十年,决定房价的唯一核心变量,是“含码量”,也就是科技产业的密度。
也可以说,old money正在老去,new money正在袭来。
今年调研了很多城市,不得不承认,新兴产业正在加速重塑中国城市的房价版图。接下来讲几个数据案例,可以感受一下。
第一个是北京海淀。
在北京,有一条著名的鄙视链。
以前,大家觉得“东富西贵”,东城西城才是皇城根下的正统。但现在,楼市的真正王者,属于海淀。
尤其是海淀北部的西二旗、后厂村。这里被称为“中国互联网的十字路口”,腾讯、百度、网易、快手扎堆于此。
数据也是这样,北京楼市在调整期,大部分区域都在阴跌,但海淀的核心区极其抗跌,甚至部分学区+产业双加持的板块(如万柳、中关村),单价依然稳稳站在12万+,甚至更高。
为什么?因为这里聚集了全中国最强学历和最高薪水。
即使是经济下行期间,一个字节跳动的T3、T4员工,或者是百度的T6、T7,他们的年薪加期权,动辄百万起步。
这群人的“支付能力”是惊人的,是代码撑起了海淀房价。
第二个是深圳南山。
很多人都知道深圳房价高,但高在哪里?
其实并不是罗湖的老商业中心,也不是福田的行政中心,而是南山区的粤海街道。
这个面积不到20平方公里的地方,孵化了腾讯、大疆、中兴等80多家上市公司。
这里的房价是什么概念?
深圳湾壹号、华润城润府,单价随随便便冲破10万、15万。哪怕是市场下行,南山的均价依然全省最高,把其他区远远甩出了几个身位。
这就是“购买力剪刀差”。
罗湖住的是谁?是做传统贸易的老板,生意难做,现金流紧张。
南山住的是谁?是搞大模型、搞芯片的“New Money”。
科技创造增量财富,传统行业消耗存量财富。房价自然会诚实地反映这种财富转移。
第三个是成都高新南区,继续走出“独立行情”。
成都就是一个典型的“双面城市”。
老成都人喜欢住在青羊、锦江,那是烟火气。但在房价上,高新南区才是真正的王者。
自从腾讯、阿里、字节的成都分部,以及大量的软件外包、游戏公司入驻天府三街、五街,那个区域的房价就脱离了成都的基本面。
当主城区很多老房子还在1.5万-2万徘徊时,高新区的金融城板块已经站稳了3万、4万,甚至冲击5万。
为什么?因为那里没有喝茶打麻将的大爷大妈,只有通宵写代码、拿高薪的年轻人。逻辑上,只有年轻人的按揭能力,就是驱动房价增长的燃料。
第四个是杭州未来科技城。
这个更具有代表性。
当年,马云去找萧山政府,想要20亩地建淘宝大楼。结果,被一口回绝。 转身去了余杭,余杭政府直接来了一句,先给你200亩,以后不够再说。
现在回过头来看,很多人会说余杭运气真好。
错。这不是运气,站在当年萧山的视角,他们的拒绝在逻辑上是“正确”的。
那时候互联网是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给20亩地建工厂,税收是确定的,就业是确定的。如果给马云,就是一场豪赌。
萧山算的是小账,是静态收益。
而余杭不一样。 余杭当时的招商团队,做出的决策更像是一家顶级风险投资机构。
他们主动接触,给地、给政策、给空间。那200亩地,在他们眼里不是用来卖钱的“土地财政”,而是入股未来的“天使投资”。
阿里周边的写字楼里,长出了无数做电商、云计算、人工智能的独角兽。地铁5号线,早晚高峰挤满了拎着电脑包的年轻人。
十年前,这里是扛着工具进厂的蓝领,十年后,这里是敲代码改变世界的金领。
这200亩地,换来了从几栋楼到整个未来科技城的裂变,换来了余杭从一个“城西大郊区”逆袭为“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区”。
虽然最近两年,有人质疑过未来科技城的区域价值,因为阿里拆分、互联网裁员潮,未科的房价经历了一波腰斩(从高峰的8万砸下来),很多人开始唱衰。
但事实上,这只能叫做“去泡沫”,不是“崩盘”。
现在来看,即便回调,未科的房价依然远高于杭州大部分区域。而且,余杭区GDP依旧是浙江省第一。
由于马老师的回归,AI浪潮的兴起,大量的人工智能初创企业正在填补互联网大厂留下的空缺,余杭房价也开始了筑底回暖。
只要产业集群还在,只要写字楼的灯光彻夜通明,这里的房价就有底。
其实放眼全球,逻辑都一样。
在美国,为什么底特律(传统汽车工业)的别墅只能卖出白菜价,而硅谷帕洛阿托(Palo Alto)一个破旧的木板房能卖300万美元?
因为住在木板房隔壁的,可能是谷歌的T5工程师,或者是下一个乔布斯。
人们在这里买的不是房子,是科技圈层的入场券。
看完这些案例,逻辑已经非常清晰了。
房价的本质,是一群人购买力的总和。
以前,我们买房是跟着政府走(看行政中心),跟着学校走(看学区)。
但以后,买房必须跟着new money走。这些依然创造大量财富的人群,才是未来楼市的主角。
当然一个城市,不止是AI龙头、算力大厂、互联网大厂,还有高端制造业、生物医药基地、航空经济、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等。
大家会发现,十五五规划里提到的新质生产力,不仅驱动着经济大盘,还有股价和房价。
最后,给大家几条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1、回避“伪科技”新城:很多三四线城市,挂个“大数据产业园”的牌子就敢卖房。这种没有产业导入、全是空壳公司的“鬼城”,千万别碰。这是收割购房者的镰刀。
2、观察“星巴克指数”:科技人才扎堆的地方,星巴克、健身房、轻食店的密度极高,这是判断一个区域“含码量”的最简单指标。
3、拥抱“痛苦”:不再迷信“老破小”的市中心,这些房子只有自住价值,也不要被那些只有规划图的“睡城”忽悠,难以兑现。真正有价值的区域,往往是工作节奏快、压力大的地方。在这个时代,哪里有“卷”声,哪里就有创富人群,哪里就有房价的未来。
总的来说,房子会老去,水泥也会风化。唯有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和高薪人口,才能对抗时间的吞噬,让资产穿越周期,立于不败之地。
而新一批购房者,如果考虑资产保值升值,最好盯着地图,去找那些“独角兽”出没的地方。心中牢记,科技才是房价第一驱动力。
当下一个经济周期启动后,我们会看到不同的资产,涨幅会拉开非常夸张的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