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别河南的人,下一站都去了哪里?
东方楼书,看透房地产和买房卖房众生相!《挥别河南的人,下一站都去了哪里?》是一篇关于的人,去了,河南的文章。东方小楼引用该文章仅仅为了更好的传播房地产相关知识,让大家在房地产买卖中有更清晰的目的和执行策略!不代表小楼认同其观点,本着从不同侧面看问题的态度,我们会引用很多大咖的观点!
很明显,最近大家的心境都不那么稳了。 上海上半年被关了3个月禁闭,那段时间,虽然人出不了门,但思绪却飞到了万里之外。 当时有个新闻,说就在那三个月里,“移民”的关键词搜索飙升了几十倍。 我没在意,因为我觉得那肯定是别有用心的媒体在断章取义。 因为搜索量这个东西,是动态的。 跟微博炒话题一样,本来没啥关注量,花点钱发个夸大其词的新闻,勾起大家的兴趣,不少不明真相的群众也会抱着吃瓜的心态去搜索。 滚雪球效应出现了,假的也变成真的了。
但是前两天,我又去看一下微信指数,发现问题并不简单。

根据指数平台记录的数据,“移民”这个关键词在2022年内共出现了14次异常增长: 最近一次发生在11月3日,日环比激增96.87%; 最高的一次发生在3月2日,日环比激增了486%; 而2021年,这一数字最高不过213%。
片面的数据说明不了大问题,大家还需要冷静辩证的看待。 但可以揭露出一种现象: “想出去的人,越来越多了”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安土重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 说的就是中国老百姓留恋故乡,不愿轻易迁居异地的本性,如同骨与肉相互依附一样。 这种思想,在河南等农耕省份尤为强烈,沿海地区次之。你可以看做是,农耕文明的一种折射: 耕地养活了人,人死后重埋于地,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在古代,除了瘟疫、战争、饥荒以外,很难让河南老百姓离开自己的故土。 即使被迫离开,若干年后也会寻根。 在电影《1942》中,瞎鹿(冯远征饰)的母亲宁愿挨饿,也不想逃荒,嘴里不停地念叨“我这把老骨头,恐怕也埋不到祖坟里了。”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河南素有人口大省的美名,我上小学时,老师会把“河南人多”这句话挂在嘴边,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节约用水、用电。 那时候,小学的一个班,要塞进去60~80个人,老师很累,学生很挤,但人气很旺。 但是最近两年,这种优势似乎已经消失了。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2021年河南省的人口净流出64.33万,位居全国第一。 是人口流失重灾区黑龙江的2倍之多! “东北没落”喊了很多年,大家对老工业基地的式微,都有一定的了解和心理预期。 可从来也没有人提过“河南没落”的说法啊? 这跟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的认知出入很大。 最近两年真的有这么多的河南人离开故土吗? 他们都去了哪里?

从七普数据看,河南人更喜欢经济富庶,工作机会多的城市。

在七普北京外来人口来源地调查中,河南籍人口占到了第二位,127万。 河北可以理解,因为有张家口、廊坊、保定这些城市的存在,地缘和虹吸效应强烈。 河南的这个数字,实际上就是名副其实的第一了。

在上海的河南人,比例有所下降,但绝对值也不容小觑。 134万,一个小城市的水平了。 安徽这些年发展势头很猛,尤其是合肥,赶超郑州或许只是时间问题。 从数据上看,上海的功劳不小,安徽学到不少。

广东的外来人口中,河南人占比第三位。 在三大经济圈都闯进了前五的省份,只有河南一份儿。 如果深究其中的原因,复杂的咱不说,穷肯定是占相当的比例的。 我曾经在北京、深圳都生活工作过,从我的视角看,河南老乡们在一线城市谋生,大多数都是基层基础的工作。 说句不好听的,就是相对低端。 北京南四环南五环交界,有一个叫狼垡的社区,这里住着很多在京打工的河南人,以周口、南阳居多。 他们从事的工作,年轻人大多数是白领或小商贩,中老年则是以重体力劳动居多,比如工地之类的。 深圳也有河南村,当年为了吃上一顿便宜正宗的烩面,要从宝安做一个多小时地铁,饭钱还没有交通费贵。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我的层次较低,看不到顶层社会的架构。
但是最新出炉的2022年胡润财富榜上,郑州的富豪仅上榜11名,在城市排名中,排20位,在绍兴、嘉兴之后。
河南穷,河南人内敛。 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河南的人口流失,更像是一种目的明确的无声的告别。 跟“南京是安徽的省会”一样,最近两年“杭州是河南人的精神首府”的说法,也甚嚣尘上。 豫杭一家亲,诚不欺我。

其实河南的纸面实力,算不上弱。

在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是最务实,最能创造工作机会的,尤其是在眼下这个当口上。 2022年前三季度规上工业营收排行榜上,河南排在第六位,比四川、湖北、安徽都要强。 但是在庞大的人口基数面前,这点优势瞬间就被稀释的干干净净。 如果再算上地狱级别的升学压力,较低水平的收入,几近变态的内卷环境…… 尤其是教育。为了孩子,稍微有点本事的都会竭尽全力地去铺路。
以郑州为例,最近一年,中产阶层出国移民的人数越来越多,不少原来只在北上广深扎根的大型移民机构纷纷布局河南。

跟发达地区的中产不同,郑州的中产家庭,更偏向于教育友好、性价比高的地区,作为移民目的地。 美国、西欧、北欧这种热门地区,郑州人兴趣并不高。 数据显示,日本、东南亚、澳大利亚这三个地区更受河南人青睐。
选择泰国的,主要是看中了泰国的国际学校。 泰国清迈的航东区,是清迈最大的华人社区,这两年这个社区里,说河南话的人越来越多了。 这里的国际学校,学费在5~10万元一年不等,仅有京沪同级别的三分之一左右。 跟郑州相比,这里的竞争压力几乎可以忽略。 升学率也很不错,泰国大概有180所国际学校,其中比较知名的几所,每年能将50%以上的应届毕业生送进世界顶尖大学。 这对钱包不那么充裕的郑州中产来说,简直是天作之合。
去澳大利亚的,更多的是看中了那里的教育、工作收益比和环境。
以我同学为例,她爸妈很早就变卖家里的资产,把她和她姐姐送到西澳的珀斯。 我同学高中时的成绩,在国内顶多上个三本院校,但在目前人家在西澳当老师已经有六年之久了。 收入还不错,已经开始反哺二老了。
从移民国家的分布看,郑州人的喜好很明显:钱不能花太多的,收益一定不能少。 “高风险,高回报”、“一步到位”的操作,基本不存在。 这的确符合河南人的特点。 毕竟腰包没有沿海地区的鼓,底气自然也就差一截。
最近一段时间的局势,大家也都清楚。 僵局一时半会很难被常规因素打破,也就是说,这种苦日子,怕是还要持续一段时间。 当上升势头不复存在时,底层和顶层的痛感,自然不如中产强烈。 为保住家庭多年的奋斗结果,趋利避害另寻出路,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寒冬已至,如果不能一起报团取暖,至少也不别恶语相向。 都是选择罢了。
以上就是关于《挥别河南的人,下一站都去了哪里?》的全部内容,如果《挥别河南的人,下一站都去了哪里?》能够帮助到您,不胜感激!举起您高贵的手将我们收藏吧!东方楼市小楼编辑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