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贷款创新高,他们空手套白狼的机会又来了
东方楼书,看透房地产和买房卖房众生相!《新增贷款创新高,他们空手套白狼的机会又来了》是一篇关于创新高,手套,白狼的文章。东方小楼引用该文章仅仅为了更好的传播房地产相关知识,让大家在房地产买卖中有更清晰的目的和执行策略!不代表小楼认同其观点,本着从不同侧面看问题的态度,我们会引用很多大咖的观点!

上周五央行公布了1月份的社融数据,
看了我一身冷汗。

2023 年 1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 4.9 万亿,预期 4.08 万亿,去年同期 3.98 万亿;
新增社融 5.98 万亿,预期5.68 万亿,去年同期 6.18 万亿;
1 月新增信贷为单月历史最高、新增社融为历史次高,均大超预期、也大超季节性。
另外,还有一个漂亮的指标。
反映现实购买力的M1和 广义货币的M2负剪刀差在逐渐缩小,从上个月的-8.1%缩小到了-5.9%。
表明企业的悲观情绪在散去,手里活钱变多了。
如果看新增人民币贷款结构,企业确实很积极。

企业短贷增加 1.51 万亿、创历史新高。
企业中长贷新增 3.5 万亿,同比大幅多增 1.4 万亿。
与之相反的是居民端,也就是需求端的全线塌方。

1 月居民贷款仅仅新增了2572亿元。
其中,代表消费需求的短期贷款新增341亿元,与住房相关的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 2231 亿。
塌方到什么程度呢?
去年同期的居民新增贷款有8430亿元,短期贷款1006亿元,中长期贷款7424亿元。
别说什么1月有春节假期,不能同比。
拉出近6年1月份的居民中长期贷款,2023年1月就是最差的。
都不能用腰斩形容了,是溃败。

既不消费又不买房,
需求端低欲望,供给端,也就是企业却在疯狂贷款加杠杆。
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都没人买,谁吃饱了撑的还扩大生产呢。
水妹猜想,企业贷款大增要么是“以旧换新”,要么是拿短贷冲量,又或者是政策性金融工具相关的配套融资增多了,比如民营房企们,就被强塞了很多钱。
这其实非常危险。
你想啊,新增的信贷要匹配新增的商品。
当需求端对新增商品需求减少,而信贷端还在往市场里不停地巨量撒钱。
这就不是在放水了,这是“旁氏信贷”。
企业靠贷款生存,利滚利,成本越来越高,成本越高就要借更多的贷款维持。
方向盘拆了,然后狂踩油门,跑的越来越快……
唬,真唬!
总有人说货币政策失灵了,
信贷扩张和消费收缩是相悖的。
大水在漫灌,找不到载体;
居民低消费,没有收入预期;
这种情况下甚至演变出了一类现象。
我称之为“人间惨剧”。

假设一家企业不良资产太多,甚至入不敷出,已经没有金融机构愿意借钱给企业,也根本没办法享受国家的各项政策支持。
而企业还想继续生存,
是不是真的就走投无路了?
这两年,全国各地都出现了一批人肉背债。
人们避之不及的债务,被中介公司包装成了可以年赚百万的工具。
“背的钱不用还,有免还协议”
“不需要花一分钱,到手100万,抓紧”
“到手200万起步,白户想背的联系”
用这些诱人的说辞,把一些饥不择食,慌不择衣,生活基本靠“混”的人变成了人肉背债者。
替企业、替个人背坏账。
为了尽可能贷出更多的钱,中介会精心包装背债人,交社保,‘匹配’房产或企业给背债人,再找金融机构贷款。
放款后中介公司会从中按比例抽取20%~30%。
而需要转移不良资产的企业,通过中介找到背债人,由中介帮背债人“包装”出一个公司,将这笔不良资产抵押给背债人的公司,再由背债人抵押给银行申请贷款,所申请款项跟企业分成。
那背债人能拿到多少钱呢?
大概是总贷款金额的40%-50%。
这一招金超脱壳,
给没资格再借贷的企业续了命,
也让那些几乎活不下去的人有了一些“钱”。
用这种下三滥的,违规违法的方式把钱引到了,大概是最需要钱的人和企业那里。
有一个背债人说了这么一句话:
没有工作,生活基本靠“混”,“债不债的”无所谓,给钱就行,能吃口饭。
还有一部分背债人因为投资失败,想用背债把这笔钱还上。
下款时中介跟他们签了免还协议,告诉他们债务得永远背着。为了避免被判定为骗贷,前半年到一年他们会按规定还钱。
后面就不管了。
背着背着,不还就成了老赖。
上征信黑户、限高限飞、面临起诉,还有可能被拘留。
把自己的信用打包换钱,但是只能拿一半的钱,然后拿钱当老赖硬挨。
有人说:这些人是被中介骗了,还是穷疯了。
生存不下去的三和大神会在乎什么征信吗?活一天算一天。
在长达三年的抗疫中,
46万家企业倒闭;
310万家个体户注销;
2.7亿人失业。
活着,不容易。
否则谁会愿意人肉背债东躲西藏一辈子。

根据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的统计,截至去年三季度我国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为273.9%,即约为GDP的2.7倍。
简单按照1年期LPR利率3.68%来估算利息,每年实体经济的还息成本为GDP的10%,比前两年两年的名义经济增速还要高。
也就是说,增长即是为了还息,甚至还不够还息。
现在的情况是,居民消费和购房需求收缩,企业加杠杆没有扩大生产,而只是陷入到了“旁氏融资”中。
这模式听着耳熟不。
这不就是地方的玩法么。
借了钱,不通过财政资金来偿还本金,而是通过再发债券进行滚续。
只不过差别在于,地方对于杠杆的消化辗转空间更大,而且还有人兜底。
但是地方的杠杆率明的暗的加到一起也超过70%了。
今年,能大幅加杠杆的只有中央了,
毕竟中央的杠杆率只有20%左右。
2023年,只靠货币政策无法让经济回暖,财政政策才是那把尚方宝剑。
财政发力,怎么发力?
多给政策多花钱。

开年,财政部长就说了:新的一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
1、继续减税降费,纾解企业困难;
2、优化组合财政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适度扩大财政支出规模;
3、持续增加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
4、坚决制止违法违规举债行为,切实防范财政风险。
既要多花钱又不能漫天举债。
操作难度前所未有。
以上就是关于《新增贷款创新高,他们空手套白狼的机会又来了》的全部内容,如果《新增贷款创新高,他们空手套白狼的机会又来了》能够帮助到您,不胜感激!举起您高贵的手将我们收藏吧!东方楼市小楼编辑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