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选择了相对“难走”的那条路
东方楼书,看透房地产和买房卖房众生相!《楼市,选择了相对“难走”的那条路》是一篇关于条路,楼市,选择了的文章。东方小楼引用该文章仅仅为了更好的传播房地产相关知识,让大家在房地产买卖中有更清晰的目的和执行策略!不代表小楼认同其观点,本着从不同侧面看问题的态度,我们会引用很多大咖的观点!
这两天有个会议开完了,很多人好像挺疑惑,怎么会上一句和房地产相关的话都没提?

看来房地产真的是把相当一部分人整的有点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了。
楼市又不是会转头的落地扇,哪来的那么多“明面”上的风向可变?
但凡看了这次会议报告原文的人都知道,没提的不止是房地产,就连房住不炒这四字真经,这次也一样缺席。
奇怪吗?一点也不。
如果有留意过,过去几年的相关会议就会发现,房地产缺席早已经不是第一次。
2019年年底的相同会议上,和房地产相关的就只字未提。
早有先例,就别大惊小怪了。
1
可以这么说,现在研究会议上提不提房地产的意义,真的已经不大了。
不要总觉得得在公开的会议报告的字里行间,通过抠字眼式的研究不同文字的排列组合,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方式,就能推断出楼市未来的发展趋势。
压根不可能。

也可以这样说,不光是从文件上看不到,甚至楼市的变化已经远超出我们的逻辑思维范畴。
2020年3月疫情刚结束那会,先是去年刚收紧的地方土拍政策突然大开绿灯,接着央行放水通过经营贷毫无阻力的大量流入楼市,最后针对房企融资刚刚在2019年收紧的政策再次大幅放宽。
结果2020年,在疫情后经济本该恢复的时候,楼市来了一波上涨行情。
这结果谁能想到?
放松维持了半年不到,2020年8月,收紧房企融资和负债的三道红线政策出台,接着各地不断收紧的调控政策争先恐后的亮相,房贷利率加点不断攀升,地方限购政策层层加码。
再然后2021年初的集中供地,最后,最后大家都知道了房企雷声不断,暴雷违约加烂尾成了楼市的业界常态。
这结果谁能想到?
到这还没完,烂尾暴雷出现后,购房人群观望情绪被点燃,新房销售紧跟着马上腰斩,D方cai政离不开卖地的那口“奶”也被迫降的低了奶量。
怎么办?再救呗。
需求端,限购政策不断放松,房贷利率不停降低,契税增值税补贴立马跟上。
供给端,土地市场上集中供地的规定已经形同虚设,4次5次供地已经成了常态,而房企方面,三支箭政策从债市、银行、到股市这三个渠道给房企也已经把融资的力度拉满。
这结果谁又能想到?

2
也许曾经也想过壮士断腕,结果砍到一半就疼的龇牙咧嘴,于是慌不迭路的又找创可贴来治疗伤口。
于是3年时间,楼市在救市和抑制的左右两端,反复横跳。
过去3年,在一些重要的会议上,要么不提房地产,要么提了就还是熟悉的那么几句,唯一变化就是加几个字,或者减几个字,从增减的这几个字上,谁能看出来作为经济增长定海神针的楼市,会在这三年里走出过山车一样,甚至比如A股还刺激的起伏感?
这样过于飘忽不定的市场,有人能预测的到吗?
我想没有。

记忆力比较强的人应该还记得一件事,那就是早在2010年时,政策就要求央企要退出房地产行业,当时的理由是这样的。
“央企退出房地产领域,有利于其进一步把资金和研发力量投向关系国家发展的关键高新技术领域,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补齐短板、锻造长板,更好地解决那些“卡脖子”问题。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转眼之间12年过去,这期间发生了2016年的棚改货币化后居民部门杠杆率的飙升,也出现了房企在无序扩张中不断增长的债务,当然还有在债务的影响下,地方上对土地cai政的愈加依赖。
居民杠杆率的飙升导致了楼市中购买力的下降,而房企大量的债务又在失去天量购买力接盘的情况下开始炸雷。
最严重的是地方,在减税降费和防疫开支的双重压力下,本来就要靠着卖地这口奶活着,结果房企又在融资被卡去化减速的情况下,没办法把这口奶给按时送上去。
这个时候,一直都没“听话”退场的央企出现了。
央企的下场拿地让流拍率变的不再那么难看,也让地方的cai政多少有了点缓解的空间,同时也更稳住了一些已经残破不堪的楼市预期。
现在的央企不但不能退出,反而还要义无反顾地去拿地,所以说在楼市这个市场里,我们的想象力或者说所谓的逻辑思维能力,永远也追不上诡异的现实。
现在想想历史真的很有意思,如果几年前央企听话的退出了房地产行业,那今年从年初至今的土地市场就不是腰斩式下跌,而是直接跌到谷底了。
回过头看当年对央企退出房地产的那段理由,央企既没退出房地产行业,产业卡脖子的问题也依然存在。
历史有时难免让人唏嘘。
3
央企背景的房企托起了土拍市场的同时,也间接阻挡了楼市减肥的行动,土拍的行情虽然还是不好,但起码流拍很少了。
再加上银行股市和债市的三支融资神箭的到来,楼市还得扭动着肥胖的身子继续翩翩起舞。
过去几年房地产的肚子是越喂越大,本该喂其他产业的信贷粮食相比之下却没有多少增加,产业升级没有普遍完成,收入增长进步还稍显缓慢,结果房地产的过于肥胖的肚子终于开始挤压本就不算健壮的内需。
而这又可能给下一次楼市趴窝埋下了一根长长的导火线。
从2008到2016再到今天的2022年,每次趴窝后被救起的楼市,其体重(债务)就又要大上不少,这也意味着下次它再趴窝的时候,扶起的难度会更大。
2008年的四万亿,2016年的棚改货币化。
再加上这次用纯金融的方式救市,就注定会让楼市的体重被大量的债务推到一个更高的数值。
下次要扶起来,那就得准备好要费老鼻子劲了。
如果这次救起来了,我个人悲观的认为,有一部分城市的楼市,几乎等同于一个用火柴棍搭建的空中楼阁。
它既扛不住震,也抵不住风,更见不得火。

希望风平浪静,平安无事,因为只有一点点的外力,这些火柴房子就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
其实我总觉得我们救楼市的方式有点不太妥当,因为就像人的身体拥有痛觉本身是一种预警措施一样,胃痛让你知道去挂肠胃科,腿痛让你知道去挂骨科,疼痛的本身是发出预警的信号,正常的情况是接到信号马上去医院,找专科大夫给你解析信号,然后对症下药。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处理方式,比如强行用药物压制痛觉,这样做的好处,是让身体看似表面健康强壮,并且能马上回到工作当中去,但坏处是,病症的恶化的可能会随着时间增长而快速增加。
而我们的三支箭,恰恰更像是强行压制痛觉的方法。
危险不是消失,只是警告危险的新号消失了。
4
12月5号央行营业部开了一个通报会,传达了央行和银保监会的一些工作要求。
其中有一点是“加大对房地产企业和建筑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
看来不仅要压制楼市痛觉,还要把剂量给加大。
站在十字路口的楼市,还是选择了最难走的那条路。
就这样。
以上就是关于《楼市,选择了相对“难走”的那条路》的全部内容,如果《楼市,选择了相对“难走”的那条路》能够帮助到您,不胜感激!举起您高贵的手将我们收藏吧!东方楼市小楼编辑将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