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抢东西后有这种表现,说明他有魄力,未来有成为领导的潜质
孩子对自己的物品有支配权利,主动分享是美德,但是不愿分享就需要捍卫自己的权利。
执笔:邵菲
编辑:刘一之
定稿:苏子后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长大后成大器,有出息,但其实,孩子未来的走向如何,在他们小的时候就能窥探一二。
本文配图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
案例
倩倩是一位6岁男孩乐乐的妈妈,从小家教甚严的她一直教孩子与人为善,不过,一件在她原本看来很小的事情,却让她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产生了怀疑。
新学期刚开学没几天,乐乐回家就告诉妈妈,同桌这两天总是拿自己的铅笔用,又不还回来,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办,倩倩想了想对乐乐说:“同学拿你的东西,可能是因为他自己没用的,我们不用太计较,要做大气的男孩子。”乐乐点了点头答应了。
可是,接下来的几天,倩倩发现铅笔总会少了一两只,于是询问孩子,乐乐支支吾吾地说被几个同学抢去了。于是,倩倩要求孩子守好自己的物品,不要再被同学抢了。
一天,乐乐哭着回家对妈妈说:“都怪你要我和同学分享,与人为善,现在班里的男同学每天都抢我的铅笔,我告诉他们不要抢,可他们却说,我这么笨,不抢我的还能抢谁的,妈妈,我都按着你说的做了,可是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果啊。”
看着乐乐哭红的双眼,倩倩顿时觉得自己之前对孩子的和善教育,似乎是错的。
心理学家:孩子被抢东西后的表现,暗示其今后是否有出息
1、只知道哭——长大后胆小、被动
正常情况下,孩子东西被抢的时候都会感到委屈,而当积压到一定值的时候,就会化为愤怒,从而做出一系列的反抗反应。
但如果他们只知道哭,或者一味的忍让,不采取任何措施来夺回,这类孩子往往比较胆小,遇到冲突事件也只能处于被动状态,从而易产生消极情绪,很难获得成功。
2、只会告状——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有些孩子面对东西被抢的第一反应,不是将东西讨要回来,还是向周围有能力的大人告状,企图寻求他们的帮助,这类孩子往往遇到事情有畏难情绪,并且缺乏独立处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虽然一次两次有人能帮自己,但是不可能帮一辈子,总有一天会碰到没人愿意帮自己解决,或者别人也解决不了的情况,那么,此时他们又该如何办呢?因此,这类孩子长大后难有大出息。
3、立刻表达情绪夺回东西——有解决问题的魄力
这类孩子通常反应能力比较强,遇到困难不会气馁,而且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都不会差,而这几种特质,正是人们通常成功路上的几大基石,所以,能立刻将东西要回来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大器,有成为领导的潜质。
不过,父母需要避免孩子“以暴制暴”,采取暴力方法解决问题,不然,可能会在他们心中埋下暴力的种子,从而走上歪路。
当孩子玩具被抢时,父母应当怎么做
1、培养孩子的主权意识
告诉孩子,他们对自己的物品有支配权利,当被人需要的时候,分享是美德,但是不愿分享就需要捍卫自己的权利,自己去将东西要回来。
2、尊重别人的主权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别人不愿分享的时候,也不要勉强他们。
3、不替孩子做决定
让孩子自己做主,如果被抢东西,需及时安慰孩子。
4、不直接“教育”被抢的孩子
应当和孩子的家长沟通,告知这是一种不对的行为,让对方家长去教育孩子,避免自己直接教育,引发双方家长的矛盾。
延伸阅读:孩子被打后该不该还手
儿童心理学家科尔曼认为,小孩子一旦发现自己的 攻击是被“默许”的,没有遭到反抗和指责,就会乐此不疲的继续下去,直至遭到反击才停手。
李玫瑾教授对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定要还回去。
不过,幸孕姐认为,打回去并不是以牙还牙,以暴制暴,应当是教化管理后的“攻击”,需要遵循几大原则:
1、学会保护自己
锻炼身体,使得自己有反抗、保护自己的身体资本,而即使打不过也不要任由欺负,也要让对方尝到疼的滋味,以击退他们继续欺负的心理。
2、一定要当场打回去
一定不要事后反击,而是当场打回去,让对方知道自己不是任由人欺负的软柿子,激发其害怕心理。
此外,最好是能在父母、老师或者大人在场的时机反击,建议可以采取揪耳朵的方式,不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避免使用危险物品。
不过,不管孩子采取何种方式,父母首先都需要接纳孩子的本能反应,如果确实有不妥的地方,可以后续再行教导。
●☛█▼▲豪仕法律网HtTp://Www.7911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