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首富李海仓被枪杀案
2003年1月22日,中华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位列《福布斯》2002年中国富豪第27位的李海仓在自己办公室里遭枪杀身亡,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让人震惊的是,凶手竟是昔日与其亲如兄弟的好友冯引亮。
两人之间究竟有何“恩怨情仇”,才导致了这起悲剧的发生呢?
冯引亮和李海仓同属山西闻喜县东镇人,冯引亮住南街村,李海仓住川口村,两家相距不远,小时候他们结伴玩耍,关系非常好。
冯引亮1955年5月出生,比李海仓大半岁,长得高大结实,当李海仓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冯引亮就成了李海仓的保护神,李海仓有好吃的东西也会和冯引亮分享。
1961年自然灾害,由于家贫,父母将冯引亮送给绛县没有孩子的姨妈抚养。绛县离闻喜县很远,回家不容易,6岁的冯引亮常年见不到亲生父母,个性逐渐变得敏感而内向。
1973年,18岁的冯引亮终于又回到家乡,两年后,冯引亮当上了南街村生产队队长,李海仓则进了川口村肥皂厂。后来,他们各自都组建了家庭,但逢年过节仍有来往。
1985年,南街村造纸厂公开招集承包人,30岁的冯引亮在李海仓的劝说下,毅然辞去生产队长的职务,承包了村造纸厂。
用麦秸造纸成本低、利润高,冯引亮狠赚了一把。三年承包期满,他又拿下了镇造纸厂。两个造纸厂成就了冯引亮,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已成为晋南少有的百万富翁。
1994年,冯引亮一鼓作气租下村里20亩土地,投资100余万元建起了自己的舒凌造纸厂,又耗资40余万元建了占地一亩多的两层豪宅。一时间,冯引亮成了闻喜县一颗耀眼的企业明星。
几乎与之同一时段,闻喜县的另一匹“黑马”李海仓也悄然崛起:1977年,在村肥皂厂工作两年后,李海仓当上了厂长,1981年又出任川口村经销部经理。后来,他主动放弃工作,前往山西晋中、晋北等地学习炼焦炭的技术。
1987年,李海仓决定凭借所学自办工厂,但资金成了问题。关键时刻,冯引亮帮了好友大忙。据李海仓表嫂及在海鑫集团工作过的一位老同志称,当时,冯引亮借了一大笔钱给了李海仓。
靠着冯引亮等朋友的支持,李海仓当年共筹集40万元资金,建起了闻喜县联合焦化厂、三铁焦化厂。
李海仓觉得企业只有技术先进才有竞争力,于是,他的厂子一上马就采用了最先进的焦化技术。后来,他又办起了铁厂,以消化自己生产的焦炭;接着再办钢厂,消化自己生产的铁;又办轧钢厂,把钢就地转化为钢材,使产品在终端实现效益最大化。
自1987年开始,李海仓以一年建一个厂的速度迅速崛起。在其精心运作下,1993年,海鑫钢铁集团应运而生,并很快跻身全国钢铁企业20强。
就在李海仓的财富以几何级数不断翻番的时候,冯引亮的事业却一步步走向低谷。让人悲叹的是,冯引亮并未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却因为一件件小事,把一切都归罪于好友李海仓。
1994年初,冯引亮因为自己造纸厂的用电问题一直不好解决,找到李海仓商量:“咱俩的厂子离得不远,你能不能让我在你这里接一股电线,我装个电表,用电多少,按表交费。”
好友相求,李海仓哪有不帮的道理,他马上安排人员配合冯引亮接电,但他平日工作忙,没有追踪这件事。
不料,冯引亮从李海仓的钢铁厂接好电线电表后,竟偷偷做了一个手脚。有段时间,李海仓厂里的电工发现,隔壁的机器日夜轰鸣,电表却丝毫不转。连续观察好几天后,电工没向李海仓汇报便掐断了造纸厂用电。
冯引亮做贼心虚,不好意思再找李海仓,心中却存下芥蒂,认为李海仓小气,不够朋友。
1994年深秋,一场声势浩大的税务联合大检查在山西省自上而下拉开帷幕,经初查,冯引亮偷税漏税金额高达24万。检查组遂将该情况移交地区税务部门审定,这一审,就是近两年。1996年,冯引亮被认定偷漏税款额不足10万元,不构成刑事犯罪,只须如数补齐偷漏税款并罚款就行了。
此时,冯引亮考虑到李海仓已是闻喜县政协副主席,马上打电话让他帮忙,想要再免掉点税款。当时李海仓正忙,就让他把事情原委告诉办公室,待办公室汇报后再作处理。冯引亮却认为李海仓是在自己面前拿架子让他难堪,于是一咬牙补交了税款及罚款,并笃定李海仓已忘记了往日情谊。
不久,冯引亮把家里的造纸厂交给他人经营,自己去绛县承包了另一家造纸厂。然而,因事前功课没有做够,冯引亮这次失手了,投下的30万元几乎血本无归。
几乎同时,山西省为加大环保力度,决定关停污染极其严重的一些造纸厂,舒凌造纸厂也在黑名单上。
为了保留这份对自己来说至关重要的产业,冯引亮强忍不满,又一次恳求李海仓利用在县里的影响,出面让政府对自己的厂子网开一面。
但李海仓反而劝冯引亮服从大局,另寻生财之道。冯引亮彻底失望了,认为李海仓真是自私,只想一个人在家乡父老面前出风头,于是对其怨恨又深了一层。
面对李海仓发展迅猛的海鑫集团,心高气傲的冯引亮自感难以匹敌,却不愿就此服输。这时,太原的证券市场吸引了冯引亮的目光,他决定进入。
为了做个专业股民,冯引亮花80万元在太原佳地花园买下一套小别墅,买回一台电脑,专供炒股使用。一切准备停当,冯引亮还把情人谷玲接到太原同住。然而,风云变幻的股市让他再次惨败。
2000年,冯引亮带着谷玲远走甘肃永昌县。一年后,他又承包到一个造纸厂,可盲目的商业投入行为将他推到了事业的最低谷——甘肃的造纸厂经营不到一年就得到环保不达标勒令整改防污的通知,冯引亮算了一笔账,改造造纸厂现有设备最少还得投入20多万元,可这时他的银行积蓄已所剩无几。
想来想去,他还是决定去找李海仓借,但李海仓再次拒绝了其要求。
就在冯引亮为纸厂之事焦头烂额之时,情人谷玲发难了,让他赶快回家与老婆离婚,否则就死在他面前,让他的良心不得安宁。
冯引亮考虑再三,认为与妻子杨满兰离婚不太现实,决定给谷玲一笔钱摆平此事,同时关闭甘肃的厂子,老实回家过日子。
2002年12月,冯引亮仍旧西装革履,不失老板派头地驾驶着那辆旧轿车,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令期待已久的妻子和三个孩子喜出望外。
此时,自家造纸厂已经没什么效益了,还面临着关停的风险,他决定以冠冕堂皇的理由向李海仓要一笔钱。
12月底的一天,冯引亮以支持海鑫集团发展为借口,向李海仓提出愿以180万元低价转让纸厂地皮。
李海仓的反应却非常冷淡,原来,这几年海鑫集团已通过其他渠道获得了一大片土地。更重要的是,冯引亮要价太高,按当地价格买下区区20亩土地100万元足够。
李海仓拒绝了冯引亮的要求,冯引亮大骂李海仓为富不仁。李海仓怕闹下去影响不好,就让冯引亮过了元旦再谈。
2003年元旦后,冯引亮得知李海仓已从北京回来的消息后,开始不停地给李海仓打电话,要求李海仓买下造纸厂,仅1月19日、20日、21日三天,冯引亮就给李海仓打了20多个电话。到后来,李海仓不胜其扰,电话通了却不接,冯引亮的怒火被点燃,再也无法遏制自己了。
2003年1月22日上午,冯引亮对妻子说:“我再找他一次,能解决就解决,解决不了就算了!”
说完,他背上自己偷偷买的两把枪,开车出了大门。自1993年以来,冯引亮几乎天天枪不离身。因此,他的异常举动没有引起妻女的注意。
轿车飞一般驶进海鑫公司大院,冯引亮从车上下来后,没有拔车钥匙,没锁车门,径直走上二楼,很顺利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
由于集团上下都知道李、冯两人是朋友,因此都没有想到要去提防什么。据当时在办公室外间的服务员回忆,她听到里面突然传来“砰”的一声响,以为是董事长在摔茶杯,正要推门进去时,又是“砰”的一声,她感觉出事了,飞快地跑去叫秘书,等他们回来推门一看,李、冯两人都已经躺在了血泊之中……
警方勘查现场发现,那支双管猎枪是经过改造而成,枪管和枪柄都被锯短了,膛内有两枚弹壳,枪上留有冯引亮一人的指纹,在冯引亮身上还找到一支由发令枪改造而成的手枪和3发子弹。
警方由此判定,冯引亮到海鑫公司之前,早已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要与李海仓同归于尽。他在与李海仓的再一次商谈卖地失败后,恼羞成怒,掏枪击中李海仓,然后自杀。
案情曝光后,人们惋惜的同时,也在思索:冯引亮与李海仓同为称誉一方的知名企业家,既是乡邻又是朋友,旧友相逢,啥话都好说,如果理智一些,结果又何至于此呢。
据了解,事发前冯引亮的家产仍有百万元之巨,居有闻喜两处豪宅、太原一栋别墅,行有桑塔纳轿车,远没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如果他能以一个普通人的心态看待自己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起伏以及李海仓的升迁,枪杀事件也许不会发生。
冯妻也说:“他的脾气太急躁了,为了一个厂房而同归于尽太不值得。现在不管人们怎样评价冯引亮,我们都认了,只求活着的人能够汲取教训,过上安宁的日子。”
关注“韦一同说”公众号,后台回复大案,获取南大碎尸、蓝可儿、朱令中毒、劳荣枝、洛阳性奴、消失的夫妻、孙小果、黑色大丽花等案件内容。
●☛█▼▲豪仕法律网HtTp://Www.7911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