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博士被逼成“扶哥魔”,他移民20年,母亲病重也不愿回国相见
1969年,在江苏常州新华村的一户农家内传来阵阵婴孩啼哭声,原来,是王家添了新丁,取名王永强。
刚刚来到这个大千世界的王永强,没有温暖的产房和襁褓。他身上裹着的,是一张看上去还算完好的棉被,他背靠着的,是一架破烂布满虫洞的木床。
王永强睁着自己清澈纯净的大眼,望着空荡脏乱的四周,此时的他并不明白,这样的起点与环境,会为他的未来带来怎样的阻碍和烦恼。
他并非家中长子,上面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且哥哥患有小儿麻痹症、足部残疾,十分可怜。
王永强的父亲年复一年的走街串巷卖老鼠药,微薄的收入让糊口饱腹都成了难题,更何况是负担昂贵的医疗费用呢?
所以贫困的家庭条件让哥哥的病一拖再拖,到最后都没了治愈的可能。
面对残疾的哥哥,王永强的父母惭愧且自责,巨大的心理负担让他们在自顾不暇的时刻依旧选择生下三胎,算是给哥哥日后一个保障。
所以,王永强成长的过程中,耳朵听出茧的一句话便是:长大有出息了,你可别忘了帮你哥哥一把!
孝顺懂事的王永强一直将这句话谨记于心,他虽是弟弟,但却在样样事情上都起到了兄长的作用。
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没有文化,一生都背靠土地和山水,所以根本没有见过外面的大千世界,也不理解读书的重要性。
最初,王永强的父母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希望王永强能在家帮衬,减轻农活负担,也能顺带着照顾哥哥的起居。
但令他们想不到的是,在这个文盲家庭中,居然诞生了一名天生的读书料子。
自从上了小学,有一定人生观的王永强便逐渐发现了自己和旁人的不同之处,那就是格外的贫穷。
班级里,王永强总是穿得最破烂的那一个,饭碗里也常常是土豆咸菜,见不到荤腥。这些藏在末微里的细节,让王永强对“自卑”两个字有了第一次的切身体会。
同学虽然不会在表面上嘲笑王永强的艰辛和穷困,但那些不经意之间的举止和同情,还是让王永强感到别扭和难受。
然而,“穷”字是他生来就刻在身上的,是赤裸裸的事实,他狡辩不了,也挣脱不了。
王永强唯一能做的,便只有发奋图强的念书,用出类拔萃的成绩单说话。
如同注定般,优异的成绩当真成了王永强整个青春期里唯一拿得出手的体面东西,这也是他曾拼尽全力对抗命运的一项铁证。
基于贫寒的家境,王永强也深知父母的为难,所以每日放学后,他总是帮助父母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忙里忙外。
到了寒暑假,王永强还会去镇上做一些零工,赚钱补贴家用。
见孩子如此懂事上进,王永强的父母便不再好多说些什么,他们想着只要王永强能继续名列前茅,或许读书也是条不错的出路。
可到了初中毕业,哥哥的病愈加严重,一家三口的开销也越来越大,王永强的父母这时便又提出了让王永强辍学打工的想法。
那时那刻,已经是个大小伙子的王永强如同陷入水井的青蛙,他渴望跳向更广阔的天地,但四周的砖瓦又滑又深,黑黢黢的洞口似乎有吸力般引他向下。
从未因为穷而拜倒在现实面前的王永强第一次红了眼,他哽咽地向父母乞求,让他再多读几年。
是的,对于当时的王永强来讲,读书不是更好的选择,而是独一根的救命稻草。
上天也没有辜负他的努力。因为成绩优异,市里的重点高中又考虑到他贫困的家庭情况,所以帮他申请了经济补助,缓解了部分压力。
学费减免了,还有经济补助可以领,王永强的父母再次松口,让他读完了高中。
1987年,18岁的王永强终于迎来了自己鲤鱼跃龙门的机会,那就是高考。
在考场上,寒门子弟为自己的人生交出一份答卷,这份答卷的重要程度,可以说是决定了他们的去和留。
寒窗苦读12年,走向高考考场的王永强是胸有成竹的,因为他对自己的实力有充分的认知。但他也是胆怯的,因为他害怕有任何一丁点的意外发生,都将困住他远走高飞的步伐。
所幸,在王永强焦急地等待一个月以后,得知成绩的他喜极而泣,他也顺利填报了心仪的高校,收到了苏州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寒门出贵子的事迹难能可贵,王家出了个大学生的消息很快在镇上传开,人人都恭贺王永强父母好福气,供出了个名牌大学生。
但不管别人怎样羡慕,王永强的父母却怎样都高兴不起来。
按照原计划,他们满足了王永强念高中的愿望,毕业后就应该好好收心打工赚钱了。如今被大学录取,不说要耽误四年的时间,就说学费也是一笔天价开销。
所以,王永强的父母这一次无论如何也不再松口,他们要求王永强好好待在镇上,找一份养活家里的活计。
然而,已经推开了新世界大门的王永强,态度也变得强硬起来,他驳斥了父母愚昧的想法,头也不回地走向了求学的殿堂。
王永强利用暑假的时间,同时打好几份工,终于勉勉强强凑齐了学费。衣着朴素的他进入苏州大学时,可以用身无分文来形容。
起初为了攒生活费,王永强都是在课余生活里连轴转,做各种体力兼职。
到了后来,王永强懂得了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挣钱,奖学金和各种竞猜奖金,就已经足够王永强满足日常生活。
但是王永强也从不乱花,他的日子照旧过得清贫,因为他还要节俭出一大部分寄给父母,让他们改善生活。
不管身在哪里,与父母发生了怎样的争吵与不和,王永强始终都牵挂着自己的故乡、自己的亲人。
见过外面世界的繁华,他方知拥有一处港湾的温暖。
然而,父母之后的一系列行为,却让这个孝顺的孩子想要彻底逃离原生家庭带来的枷锁,甚至远赴美国二十年,不留一点儿音讯。
一人在外的日子总是孤独、难过的,但最沁人心脾的冬梅,也绽放在极寒的黑夜里。
在挣钱满足生活之外的所有时间里,王永强只热心学习。在看见了大城市的繁华后,王永强更加坚定了这才是适合他的天地,他要凭借自己站稳脚跟,不再被别人左右他的人生。
在苏州大学的图书馆里,几乎日日可以见到王永强的身影,他披星戴月,他意气风发。
不管是同学还是老师,都由衷地给予王永强肯定。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大多数人都没有的坚韧,也能被他这一股无形的信念感动。
出类拔萃的王永强,显然不会满足一个本科的文凭。苦心孤诣的他,在殚精竭虑地潜心深造四年后,顺利获得苏州大学的研究生资格。
再之后,王永强更是一举考上了中科院的博士。
在中科院内,来自五湖四海的学子大约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受之于天的神童,其次是富裕有余的高材生,最后就是王永强这样的寒门贵子。
拥有了被学识武装的大脑,以前那个自卑、低微的王永强也开始逐渐蜕变了。谈吐不凡、举止优雅的他,在北京既找到了适应的圈子,也收获了难能可贵的爱情。
王永强的女朋友,同样是一名中科院博士生,二人相似的求学态度、自强不息的拼搏经历,让两人心心相惜,爱情也水到渠成。
不过也正是在这个学业、爱情双丰收的幸福时刻,王永强对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开始越来越厌倦。
原来,当王永强考上北京中科院博士生这个消息被传回老家后,曾经认为读书无用的父母来了个态度大反转,不仅在乡镇炫耀儿子的成就,还向乡亲们夸下海口。
读博期间,王永强已经记不清楚自己接到过多少个“人情”电话。
这些电话讲的,要么是亲戚家的表弟表妹即将升学,让王永强给点建议、找找关系;要么是某个人生面不熟的老乡要来北京打工,托王永强安顿提拔的。
面对这些过分、无理的请求,王永强是无可奈何又心生厌恶,同时他也弄不明白,自己左右不过是个平民老百姓,他们凭什么认为自己什么事都能摆平?
如同寄生在王永强身上的藤曼,父母以及老家乡亲越来越多的要求让王永强喘不过气来,他的身体如同千金重,简直就要寸步难行。
幸好,他还有一个温柔体贴的女朋友陪伴,否则王永强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盼头在哪里。
作为教师子女,王永强的女友自幼成长在书香世家,所以不曾体会到“吸血”父母的可怕。当然,单纯善良的她也不会嫌弃王永强贫困的出生。
然而,在面对如此优秀的女朋友时,王永强自己却开始胆怯起来,他害怕女友知道了自己沉重的包袱后会离开,毕竟他的父母与兄长,会是他一辈子的责任。
为了给女友一个较好的生活条件,曾经为家庭付出全部的王永强开始另外攒下一笔钱,用作自己的结婚资金。
可或许就因为每月寄回家里的钱少了一些,被父母看出了其中端倪。王永强的父母居然不远千里迢迢地来到北京问责,大哭大闹的骂王永强是养不熟的白眼狼。
是的,他的爱情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和支持,反而被怨声载道的一顿指责。
王永强的心渐渐冰冷,为了满足父母索取的胃口,他只能少吃俭用,一边降低生活质量,一边多做几份工作。
毕业之后,谈婚论嫁随之而来,王永强和女友的深厚感情让他们水到渠成般进入了婚姻的殿堂。
由于王永强积蓄不多,爱女心切的岳父岳母又想让女友的婚礼办得风风光光,所以结婚的钱几乎是由女方包揽了的。
并且,王永强的岳父岳母还丝毫不计较男方家长的不作为,主动写信邀请王永强父母来北京参加婚礼,祝福两位新人。
可是,王永强的父母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不体面,非但没有表达歉意,还直言让他们寄来1000块路费,否则不愿意去北京浪费钱。
父母的行径彻底让王永强丢了脸皮,不过也好的是,王永强本不想让父母来北京,便用他们年纪大不便于远行为借口,婉拒了岳父岳母的提议。
到最后,没有得偿所愿拿到路费的王永强父母,果真没有来北京参加婚礼,想必是在和王永强怄气。唯一代表男方亲属出席婚礼的,只有王永强的舅舅一人。
可实际上,王永强这些年前前后后寄回家里的生活费,怎么都能让他们存下一小笔钱了,区区1000元路费,不可能囊中羞涩。
归根结底,是王永强的父母胃口太大,处处都想要捞一笔“补贴”罢了。
婚后,王永强在岗位上兢兢业业,想要让妻子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妻子是个八面玲珑之人,她知道王永强的难处,所以从不过分要求物质条件,也对王永强每月给老家寄回一半工资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直到后来,王永强得到了一份去日本参加工作的机会,他的妻子才终于爆发了积郁已久的情绪。
这份难得的机遇,是前往日本某研究所任教,以王永强的资质,每年大概能拿到几十万的薪水。
听闻这个消息,王永强的妻子由衷地替他感到消息,两夫妻也开始向往着前往日本的美好时光。
然而,当王永强的父母得知此事后,居然强烈要求王永强带上他们老两口,以及残疾哥哥一家三人!
去日本会有怎样的发展还不成定数,王永强自顾不暇的关头,怎么可能会答应这样的事呢?
况且,有了父母一家的加入,以后在日本的生活岂不是要鸡飞狗跳了?
所以,王永强自然不肯答应,只能搪塞父母说,等去日本安顿好了再接他们过去。
稳定好了父母的情绪,王永强和妻子随即前往日本。异国他乡,王永强的工作繁忙,妻子便在家当了全职主妇,忙活里里外外的大小琐事。
或许是乡愁在作怪,也或许生活本就一地鸡毛。在被柴米油盐支配下的精打细算中,王永强的妻子渐感疲惫。
而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王永强父母死缠烂打的夺命电话。起初,没有意识到王永强的承诺只是敷衍,他的父母还能维持表面功夫,嘘寒问暖。
可等日子久了,王永强这边仍旧没有接他们去日本的动静,老两口就开始坐不住的打起算盘。他们狮子大开口,要让王永强付出更高额的赡养费,否则就隔三岔五打电话来“问候”。
面对父母无底洞般的索取,王永强很是心寒。他知道为人子女孝为先,所以十几年的求学路他都走得如履薄冰,要说回报,他真的问心无愧。
以前不同意自己念书的是他们,而现在不断拿学历、拿高收入说话的也是他们。
王永强不懂,是不是自己生来就是为了一个培养皿,只负责提供营养?
家庭氛围被父母搞得剑拔弩张,王永强的妻子也终于受不了这样畸形的亲情关系,她提出了离婚,想要轻轻松松喘一口气。
从前的王永强是穷小子、是别扭的太阳雨、是慷慨的“扶哥魔”、是乡镇“慈善家”,也是自卑敏感、力求和睦与真爱的丈夫。
总想要只争朝夕,不愧对任何一个人的王永强终于幡然醒悟,他这半生,对得起所有人,唯独对不起自己。
毫不夸大其实的来讲,凭借他的天资与努力,明明可以换取一个安逸顺遂的人生,可偏偏他拥有了这样一个不断吸取自己营养的原生家庭,让他不得自由与安宁。
他可以一个人忍受,但不能自私的拉上妻子,因为她本就该无忧无虑。
妻子心灰意冷的提出离婚后,王永强没有挽留,而是以最快的速度办理了离婚,让妻子回国。
至于王永强,他也决心要开启自己的新人生了,是不被任何人左右和阻拦的人生。
向日本研究所递交离职申请后,王永强给父母打了一通电话,他陈述了自己离婚的事情,又说自己即将移民美国,还请勿念。
没等父母不休不止的追问说出口,另一头的王永强就果断挂点了电话,随后又马不停蹄的注销了电话卡,毫不留念的扔进垃圾桶。
如果可以,王永强多么想把以前的不如意也都扔进垃圾桶啊,但回忆不能消失,他只能自己逃离。
王永强销了户口,加入了美国国籍,从此以后20年,竟然毫无音讯,再不跟父母联络。
2019年,王永强的母亲重病卧床,她很想打听到王永强的下落,但王永强始终不肯露面。
借助媒体的力量,他们得知王永强在美国生活稳定,工作也很卓有成效。但面对母亲提出的见一面的请求,王永强只回应了两个字,那就是“勿扰”。
一边是苦苦哀求的母亲,一边是丰衣足食的亲生儿子。此事被媒体报道后,舆论毫不意外的倒向一边,不知真相的群众纷纷讨伐这个忘恩负义的白眼狼。
但当王永强的舅舅出面发声,解释了王永强移民美国的来龙去脉后,人们又都沉默了。
清官难断家务事,王永强的家事更是剪不断理还乱。外界的莫衷一是、议论纷纷,都没有让王永强改变自己坚定的态度,时至今日,他也未曾回国探望。
读完王永强的前半生,想说这就如同一本讳莫如深的书籍,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