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哥哥粟沛,解放后求粟裕安排工作遭拒,为何回家后被判4年?
老一辈的革命家那革命精神是无私的,可以说是把“为人民服务”诠释得淋漓尽致,不过俗话说得好,做大公者则无私,而老一辈革命家们既然选择了大公,那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样的“私”就不可能再发生了,甚至有些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属,哪怕他们曾对组织,对国家,对人民有功,但为了避讳也不得不放弃本就属于他们的利益,比如发生在粟裕哥哥粟沛身上的事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粟裕为国为民征战半生,自然无法顾及家庭,因此在功成名就之后,就把家人接到了身边尽孝,但即便如此,面对亲人提出的,无论合理或者不合理的要求,粟裕都表现的十分的铁面无私。甚至在对自己恩重如山的亲哥哥粟沛因罪被判入狱服刑的情况之下,他也都没有伸出援手。
一,哥哥把读书机会让给弟弟
粟裕出生在一个家境不错的家庭里,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名叫粟沛。一开始他们家的家境很好,可遇到乱世,土匪横行,为了基业不至于因匪患原因毁于一旦,因此粟家就放弃祖业,居家搬迁进了城里,然后以生意谋生。
粟裕的父亲粟嘉会本是前清举人,可惜后来科举制度废除,所以他对仕途一直有一种别样的偏执,一直希望自己的两个儿子能够凭借学识来博取功名利禄,好了却自己的心愿。可是世事难料,等到粟裕长大,想要外出求学之时,粟家生意却遇到了危机,而此时粟裕的哥哥粟沛也提出了外出求学的想法。
对于两个儿子的请求,粟裕父亲很为难,一来经济不够支撑两人的求学,二来家中生意需要有人帮助接手,这只能出去一个到底选谁好,粟嘉会也不知如何抉择,他思前想后,决定还是把粟裕留下,因为粟裕打小就帮他管理账目,门清好上手。但是此时粟沛听到弟弟粟裕也想外出求学,于是十分大义地把自己这个机会留给了弟弟,自己选择留下来帮助父亲打理生意,也正是有了哥哥的帮助,粟裕这才走上了求学之路,这才有了后来的一系列经历。
二,粟沛也属有功之臣
虽然粟沛留了下来,但面对当时星火燎原的农会运动他都是积极支持的,由于他为农民运动仗义执言,又对运动伸出援手,就此于当地积累不少威望,所以后来还被选为农会主任一职。
1926年,粟沛被邀请前往长沙参加联席会议,会中他结识了共产党人李味农,夏雪池一干人等。这些人看粟沛对革命运动积极,而且站在了工农一方,因此极力发展他加入中国共产党。而粟沛在详细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和诉求之后,觉得未来肯定就属于共产党的,于是同意了加入组织,在介绍人的帮助之下,他正式向中国共产党提交了自己的入党申请,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很快他的入党申请就会得到批准。
但意外还是来了,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清党,于长沙发动了大肆抓捕,屠杀我党人员的“马日事变”。由于党组织遭到了破坏,所以粟沛的入党申请就此石沉大海,而且更加要命的是,由于当时粟裕已经成为了共产党员,所以粟沛深受牵连,无奈之下只能外逃,这才最终逃过了一劫,之后一直到了国共第二次合作之后她他这才再度回到了故乡,并在粟裕的感悟之下积极参加抗日。
不过搞笑的是由于粟沛抗日积极,当地国民政府把他收归己用,不但任命他为政府官员,给予官职,教育财政更是让他当领头羊。而也正是这一段当官的历史,给他后来被捕埋下了伏笔。
三,粟沛被捕粟裕不问
1949年10月4日,粟沛所在的会同县解放,本来他就在当地很有声望,因此被推举为临时治安委员会的主任。加上后来解放军知道他是粟裕的哥哥,更是对他和他的家人关怀备至。而粟沛也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当时当地的匪患横行,粟沛愣是靠着自己的声望,劝降了几伙土匪下山投降,大大的减轻了解放军的治安压力。
不过粟裕由于公务繁忙,一直未能归家,于是在陈毅的帮助之下,粟沛和母亲两个妹妹被接去了粟裕所在的南京。粟裕见到阔别25年的家人后十分的激动,所以之后一直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他们,不过粟沛毕竟是哥哥,而且人在中年,一直想找点事做,于是就提出要进入当时的华东军政大学的一总队学习,因为粟沛知道这里基本都是高干,久经革命考验的干部进修的地方,进去出来后肯定前途无量,但是粟裕却以“不能济私”为由拒绝,然后叫他去改造国民党的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学习,这让粟沛不能接受且很生气,于是就选择回家去了。
回到家乡后,粟沛做起了学校的副校长,1953年,由于被人诬陷,加上他也曾有国民党当官的经历,所以被法院判处四年劳改,对于哥哥粟沛的遭遇,粟裕也是知晓的,只要他愿意,一句话就能免除粟沛的牢狱之灾,但是粟裕认为,哥哥粟沛过去的历史确实就是明摆着,而且也经过法院审理,有理有据的,自己不该干涉。所以粟沛只能拖着病体去服刑,结果1954年2月,由于痢疾的原因,粟沛于会同卫生院去世,时年不过51岁,也是唏嘘!
◐◐◐◐●☛█▼▲豪仕法律网HTtp://Www.7911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