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许世友不同意,毛主席用一步棋说服他
“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是不行的,人会变油的。”
1973年,为了长治久安,毛主席提议让八大军区的司令员对调,不能让他们都变“油”。
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却不想被调去广州,毛主席听说了这件事,不但不怪罪,还邀请他一起下棋。
最终,毛主席仅用一步棋就让许世友心服口服。
为什么要对调军区司令员?
1973年,国际和国内局势不容乐观,一方面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苏矛盾不断恶化现在也没有好转的趋势;另一方面自913事件发生以来,加强军队建设的需求刻不容缓。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毛主席开始考虑对军队进行一次大的整顿。
1973年12月12日,毛主席在自己的书房召开了一次政治局会议,他直接开口道:“政治局不议政,军委不议军,以后改了吧,你们不改,我就开会,到这里开。”
毛主席直言不讳地点出了以前政治局会议的问题,气氛霎时紧张起来,在场所有人都在反思自己以前工作中是否出现纰漏。
点出问题不是关键,解决问题才是重中之重,毛主席主动打破僵局道:“我提议,议一个军事问题,全国各大军区司令员互相对调。”
毛主席说完,气氛更加紧张了,军区司令员责任重大,职权也很大,轻易调换必定让司令员们不满,也只有毛主席才有资格提出这件事。
众人一言不发,毛主席就主动问起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意见:“工作做多了,难免不出错,但比起做错工作,不去工作是更大的错误。你先说说,你怎么看这件事。”
刚从山西回来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也想要整顿军队,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动手将毛主席的茶杯和自己的茶杯对调了,他的意思不言而喻。
毛主席会心一笑道:“英雄所见略同。”
众人还是一言不发,毛主席便转向叶剑英说:“你是赞成的,我赞成你的意见,你不说,我就代表你说话。我先找了总理、王洪文两位同志,他们也赞成。”
三个人听了都点点头,这件事他们确实赞成,但只有毛主席才有资格提出来。
在场的其余人听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叶剑英和周总理这三位大领导都同意,他们也服气了,只是心里忍不住想:王洪文也配和他们三个相提并论吗?
毛主席一眼扫过大家的表情,心里明白众人看不起资历尚浅的王洪文,他旁敲侧击道:“现在看不起儿童团的人很多,我也是儿童团过来的,你们都是吧。”
见众人没什么反应,毛主席又说:“你们哪个人青年时期、十几岁二十几岁就那么高明,我不信。”
说完这些,毛主席不再去管大家对王洪文的看法,话题转移到了军区司令员调动的利弊上。
听完毛主席的分析后,即使大家依然看轻王洪文,他们还是决定支持调动八大军区的司令,认可这是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决策。
在这次政治局会议中,大家商讨确定了军队高层领导的两大调整,首先是改革开放总设计师任解放军总参谋长,其次是11个军区中的8个军区司令员需要对调。
会议结束后,中央给军区高层发了邀请参与会议的信件,每封信结尾处写着:开会的事,请勿下传,到时候北京会派飞机去接。
各大与会人员收到信件后都变得忐忑不安,他们在思考:这次隐秘的会议究竟是关于什么呢?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会议
1973年12月21日下午,解放军各总部和各大军区的司令员、政治委员都齐聚中南海,毛主席在书房接见了他们。
会议还没有正式开始,毛主席用拉家常一样的语气对朱德说:“这是一个好司令啊,不是黑司令,是党的红司令。”
这句话是毛主席边拍着朱德的肩膀边说的,看上去好像是对朱德个人的夸奖,参会的司令员心里却慌了。毛主席既然把朱德拉出来做榜样,那这次会议大概率是要批评他们的司令工作没有做到位。
司令员们都在担心,毛主席却岔开了话题,他开始分别和在场的人唠了唠嗑。
过了一会儿,毛主席突然问起了许世友:“我以前让你读《红楼梦》,你回去读了没有?”
军人就是要服从命令听指挥,尽管许世友不知道毛主席让他读《红楼梦》的原因,他还是回去囫囵吞枣般读了一遍,于是他底气十足地大声回答:“读了。”
毛主席却没有露出满意的表情,他又问:“你读了几遍?”
一本破小说还得读几遍才行吗?许世友瞬间有点懵了,他小声回答道:“一遍。”
毛主席不满地说:“一遍不够,你至少要读五遍才有发言权。”
许世友没想到这能让毛主席动火,他变得更加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解释。
其实毛主席倒也没有真生气,一看许世友着急了,他就主动背了一段《红楼梦》,算是给许世友台阶下。
众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主席随口就能背诵《红楼梦》这件事上,以为许世友读书这件事算是翻篇了。
出人意料的是,背完《红楼梦》,毛主席又对许世友说:“‘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绛是说周勃,周勃厚重少文,我看你这个人也是厚重少文。你学习学习周勃吧,多看看《红楼梦》。”
许世友虽然不懂主席是什么意思,但他还是连连点头说:“我回去一定多读读这些书。”
毛主席听了笑而不语,开始和其他人谈话。
一旁的许世友这才松了口气,一心想着把主席说的话赶紧记下来,回去找个有学问的部下问问。
那主席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出自《晋书·刘元海载记》,意思是:像随何和陆贾这样有才的文官不懂武,像周勃和灌婴这样有能力的武官写不出文,这让人很遗憾。
主席用这句话劝许世友多读书,很明显是希望他能文武双全。不过除了第一层意思,这句话还很有夸赞的意味。
虽然周勃不通文墨,但他是西汉时期的开国将领,而且很得汉高祖刘邦看重,刘邦死的时候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所以毛主席用周勃比喻许世友其实是明贬暗褒,表面上是说他要多读书,实际也是在说很看重他,夸他像周勃一样有军事才能。
12月22日的会议要正式宣布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命令,各大军区司令员、军兵种主要领导再次集中在了那间小小的书房。
因为前一天主席分别和大家谈了话,他们心里大概也有了底,都很清楚今天肯定要宣布大事,所有人都一脸严肃。
偏偏这种时候毛主席想给王洪文一次机会,趁机让其在将帅面前树立点威信,他委托王洪文“点名”。
王洪文也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主席让他点,他居然完全不推辞,兴高采烈地拿起花名册,第一个就点到了许世友。
军队的点名很多时候不只是清点人数,它更像一种仪式,一般负责点名的人都是最高首长,被点名的是部属。
就算王洪文当了中央副主席,但他缺乏经验,很多人心里不服他,更别提久经沙场的许世友了。
王洪文看到许世友不回答,他还不知道自己出了问题,以为是自己声音太小,直接用更大的声音喊着:“许世友!”
许世友的倔脾气也上来了,他今年67岁,王洪文不到40,论资历论年纪,都轮不到王洪文对他指手画脚。
他愤怒地将桌子上的茶杯拿起来,再狠狠砸向地面,茶杯破碎的声音一下惊醒了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王洪文。
实际上,只要王洪文不是缺心眼,他又怎么会想不到自己的不知轻重会惹怒许世友,他只是太高兴了,高兴到有点得意忘形。
王洪文在上海造反起家,建立了上海民兵指挥部,这支民兵队伍等同于他自己的“第二武装”,然而上海在南京军区的辖区内,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整日盯着他,让他放不开手脚。
许世友离开南京,可以说是顺了王洪文的意,让他少了一颗眼中钉肉中刺。
这茶杯一砸,王洪文冷静了下来,也幸灾乐祸起来,他倒要看看谁会帮许世友收拾这个尴尬的局面?
王洪文就杵在原地,他既不继续点名,也不赔礼道歉。
关键时刻,还是周总理站了出来,他拿过花名册重新点名,这下没有人再不服气,许世友也老实答到。
清点完人数,周总理抛下了一个重磅炸弹。
“现在请主席宣布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命令!”
这句话让众人猝不及防,即使知道是重要的事情,他们怎么也想不到是要对调司令员。
等到毛主席把八大军区的对调命令宣布完,有人不服气地说:“全国11个军区,为什么只调换8个军区的司令员?”
毛主席听了问题也不生气,反而赞扬道:“你这句话问到点子上了。其他3个军区的司令员刚上任没多久,而你们剩下的8个司令员早就坐上了这个位置。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搞久了是不行的,人会变油的。”
当时全中国共有11个军区,而昆明军区、成都军区和新疆军区这三个军区的司令员都是刚刚上任的,其他八大军区司令员基本都是抗战胜利后就驻守一方,有的司令任职超过一二十年。
司令员们也久经沙场,他们一点即通,知道主席是担心他们在一个地方待久了,难免在地方上形成势力,有了自己的亲信和派系,很可能慢慢变得懈怠,甚至开始渎职。
没有人敢保证自己不会变“油”,所以也没有人不服毛主席的命令,会议结束后都各自开始准备调任。
唯有许世友那天受了王洪文的气,心里很不舒服,他悄悄对叶剑英说:“是主席让我待在南京的,除了南京,我哪里都不会去。”
这句话其实也只是一时的气话,但偏偏被有心人说给了毛主席。
一步棋让许世友心服口服
许世友回到自己房间,屁股还没有坐热,就听说了主席要请他下棋的消息。
他不知道自己的话已经被毛主席知道,还以为真的是邀请他下棋,他便有点恼怒了:我不爱读书,主席非要我读;我不想离开南京,主席非让我去广州;我不会下象棋,主席非让我下,真是让我难做啊。
心里憋着火,许世友带着气去了书房。
毛主席看出许世友一脸的不情愿,他却笑着问好说:“许司令来了。”
许世友听了一愣,马上火就消了,恭恭敬敬回答:“主席好,我到了。”
“来来来,坐着和我一起下盘棋。”
“下棋不是我的强项,要是扫了主席雅兴,还请您见谅。”
许世友按照毛主席的话坐了下来,发现自己这方是红棋,他知道红棋先行,就主动走了第一步,让兵前进。
毛主席好像早就计划好了下什么,许世友刚走完,他就动了自己的将。
下象棋哪有兵卒未动就让将帅先行的下法?
许世友小心翼翼地问:“主席为什么先走将?”
毛主席好像早就准备好了答案:“老了,指挥不动手下了,只能自己动了。”
这下那还有人不明白,毛主席明明就是在说许世友不听指挥,他很失望。
许世友吓得连忙起身,他向毛主席敬了一个标准的礼,认真说:“我许世友永远是您手底下的一个小兵,您让我离开南京,我马上回去收拾行李。”
毛主席让许世友坐下,他接着说:“我知道你在南京待久了,让你现在挪位置,你舍不得,但我也是从大局考虑啊。”
许世友急忙解释:“我向来听您的话,您当初让我改名,许仕友就改成了许世友。现在您让我去广州,我肯定也去,我是听指挥的兵。”
于是两个人促膝长谈,把事情都说明白了。
会议结束后,许世友回到了南京,很快就收拾好一切去了广州,以身作则给八大军区的其他司令员带了个好头。
八大军区司令员调换不仅是为了不让人变“油”,更是结合当时国际形势为了反侵略战争做准备,相互调换后也能相互交流,让司令员准确了解各个军区的情况。毛主席提出这件事有他的高瞻远瞩,即使许世友一时半会儿理解不了,但他会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永远尽忠职守。毛主席不愧是优秀的战略家,不仅纵观全局,还能准确调遣每一枚兵卒。
●☛█▼▲豪仕法律网HtTp://Www.7911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