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少年私自报名参军,30岁当上师长,还乡偶遇父亲竟认不出自己
1953年的某一天,陕西子洲县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一辆军用汽车缓缓驶来,身着戎装的将军走了下来,因为村口的道路相当崎岖,因此一行人只好步行,警卫紧紧的追随在将军身后,为他拎包,不一会儿警卫因太过劳累。只好走走停停,而此时一个赶牛的老人经过,说可以捎他们一程,就在老人赶路的过程当中,和将军闲聊起来。问将军是否回乡探亲,然后将军说道的确是这样的,老人听到后,表示自己有一个跟将军差不多大的儿子,12岁的时候就征兵入伍了,到现在也没个动静,不知道儿子如今是否安好,听了老人一番话之后,将军觉得老人儿子的经历与自己太过相似。于是便连忙追问,老人表示自己的儿子叫做王扶之,当听到老人说出这个名字,将军的眼眶湿润了握着老人的手,喊了一声爹,老人顿时惊愕眼前之人竟是自己的儿子,明明是血浓于水,为何老人竟没有认出自己的儿子来呢?
1935年,为了能够粉碎张学良东北军,对于陕甘边苏地区的围剿,当时的刘志丹同志率领着革命军队,不断转战陕北各地和敌人周旋,后来,刘志丹的红军队伍来到了子洲县境内,并且驻扎在了曹刘家沟当中,此时年仅12岁的王扶之看到这一群陌生人有些好奇,因为本来应当在学堂里学习的他,却因为家徒四壁,只能暂时离开学堂在家里帮地主种地,五岁的他就已经没有了母亲,与父亲二人相依为命,父亲带着他到远方的地主亲戚家投奔,因为亲戚是地主,
因此小小年纪的王扶之,很早就要为他干活,加上由于营养不良导致的身材瘦小,王扶之平日里都是帮亲戚放羊,在他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被送到附近村子的富豪家中当短工,王扶之看到这些有钱人的生活,也是相当的艳羡,而父亲则认为要改变孩子的命运,只有送他去学习才可以,于是父亲厚着脸皮向远方亲戚借了点钱,加上自己平时省下的一点积蓄,决定将孩子送到私塾学习,但是仅上了三个月,父亲便没有再让儿子继续学习,也不是儿子不是读书的料,而是父亲实在承担不起私塾的费用,王扶之在这几个月的时间当中,到了一些文化启蒙而在停学之后,他继续回到地主家中放羊,从小胆子就很大的王扶之,常常会到野兽出没的地方去干活儿,因为经常参加体力劳动,所以他的身体素质还算不错,加之受苦受累的让他的样貌也相当老成,不像一个年轻孩子该有的样子,在少共营的的红军战士,多数是十五六岁的年轻人,王扶之看着这一群少共营的哥哥们也十分羡慕。
于是他希望自己也能够加入到其中,一起去与鬼子战斗。指导员当时并没有回答他。王扶之有点失望,但还是苦苦哀求,希望指导员能够同意,指导员看着眼前这个少年,询问他今年多大了,王扶之犹豫了一下,并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辅导员自己猜测,辅导员说他大概16岁,王扶之赶忙说到:他就是16岁,指导员以为他没说谎,毕竟他的样子太过老成,于是他便对王扶之说,我先跟上级汇报一下,可以的话,我们再通知你。第二天一早王扶之等来了他梦寐以求的入营通知,他成功成为了红二军少共营的一员。而也是当中年纪最小的孩子,当时的他年仅12岁当时的少共营共计两百余人,大家分得的武器并不多,王扶之分到的是一柄梭镖。少共营的孩子们被分成三组,一组是和敌人正面对抗。另外两组则深入两侧,在接到营长的命令后。这群孩子也是毫不犹豫朝敌人驻守的高地冲去,这群敌军看着眼前是些孩子便毫无在意
觉得轻而易举就能对付,便松懈了警惕,然而敌军没有想到的是,这些孩子年纪虽小胆子却不小,他们冒着枪林弹雨不断向前,当时的国民党军队并没有想到。对付共产党主要势力的同时,这群小孩子竟然已经成功的包抄了他们,王扶之更是英勇,直接把自己的梭镖抵住了敌人的脖子,吓得敌人连忙退下,通过这一次的骁勇善战,王扶之拥有了人生中的第一把配枪。而在崂山战斗结束之后,王扶之又被选入红75军当通讯员。而后他又接到上级的委派到军团部学习测绘,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老乡,并且和这人聊了起来,原来这个人叫做马德良,原本是在崂山战斗之中,被王扶之缴了枪械的俘虏,在接受了红军的教育之后,马德良决定洗心革面,加入红军追随革命队伍解放群众,马德良对王扶之讲到。当时看到冲上来的这群小孩他们压根就不放在眼里,但是他们却未曾想到,就是你们这样的一群孩子。让他们最后慌忙缴械投降。而马德良也十分感谢红军战士。在抓获了他们这些士兵后是用教育改造感化他们,而不是直接处以极刑。他们也对红军有了新的认识,而在马德良加入红军之后他也是英勇作战,一路被升为红军的团参谋长。
就在西安事变发生以后,红军的主力部队被改编为国民党第八路军。而王扶之所在的第15军也被正编入内,得知这一消息时。王扶之非常难过,因为他当初加入红军,就是希望能够打败蒋介石。而如今两党合作,他确实有些不甘心,他非常不满自己为什么要被编入国民党,更不想为蒋介石卖命。对于他来说,这样的安排还不如回家种地,于是他找到了部队当中的老乡。希望能够一起脱离部队,但这件事却被上级知道了,上级知道之后,对他进行了批评,王扶之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是认为自己不愿意为蒋介石卖命罢了,上级领导告诉他,联蒋抗日是中央的决定,我们只是为了西安事变和平,因此并不是指你加入了国民党。就是叛变了革命,听了领导的话后。王扶之豁然开朗,重新回到了队伍中去,也没有了再想当逃兵的念头。
1939年时作战,英勇的王扶之被任命为新四军团作战参谋,而在和日军的对抗当中,他缴获了一辆自行车,还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学习骑自行车,并且在后来的参军生活当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当时的三师师长黄克诚由于高度近视。因此指挥作战连马都无法骑行,于是王扶之就用自行车带着他指挥作战,在1941年后的两年时间里,侵华日军一直扫荡我国的盐城和埠宁地区。黄克诚将军在指挥扫荡作战时,黄克诚就总是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与战士们一起奋勇杀敌,以及了解当时的指挥作战情况。而王扶之也因此成为了黄克诚将军的驾驶员,在后来的一次盐阜扫荡当中,黄河成语军队被迫转移,但是在黄河边,还是与日军起了正面的冲突。
双方激战异常激烈,在黄克诚的指挥下,我军在距离黄河岸边两百米左右的芦堡村进行着作战,为了能够保障师长的安全,军官向黄克诚提出请求,转移师长到安全地带。但黄克诚始终与战士们坚守在一起,而就在危机时刻,无数人劝说下,黄克诚师长才勉强坐上王扶之的自行车离开,并且在转移过程中,他还加派了一个营的兵力去增援,在王扶之的回忆里黄克诚师长始终坐在自己的自行车后座上,进行了六次的反“扫荡”指挥,并且粉碎了日军的重重突围,再一次转移作战当中,王扶之被黄克诚师长询问,对于22团的了解,王扶之则认为22团领兵打仗,确实厉害就是有些骄傲。黄克诚认为王王扶之是个可造之才,因为他直接击中了要害,并且命令八旅对22团进行整顿。不但削弱了22团骄傲自满的弱点,同时还让22团的工作态度有了极大的转变,在之后的工作和战斗当中。也是获得不少军工战绩。
后来朝鲜战争爆发,当时年仅28岁的王扶之临危受命,成为39军115师代师长。在他的指挥作战下115师全体官兵都一往无前,奋勇杀敌,甚至用最少的代价,拿下了美军驻守的重要军事要地。而在作战总结时,王扶之和记者却遭到了美军的空弹袭击,九死一生的他好在安全脱险在朝鲜战争结束以后。王扶之也是向组织打报告,希望能够回乡探亲。而时隔18年之久。
他终于踏上了漫漫回乡路,他为自己的父亲准备了许多的礼物塞在车上,但是由于家乡的路途太过崎岖,到了村口只好徒步前行,此时在路上,他仿佛遇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一个拉牛车的老汉,将他们载上路,殊不知攀谈过程当中。此人竟是自己的父亲,王扶之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喊出了一声爹。而这时,老人也是热泪盈眶,时隔18年,父子终相见。而此时的儿子已经成为了一方师长,父亲也替儿子感到十分的骄傲,并且对于父亲来说,儿子如今取得这样的成绩,也与他自身的努力脱不开关系,作为英雄的父亲。王扶之的父亲也是十分欣慰
●☛█▼▲豪仕法律网HtTp://Www.7911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