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版潘金莲!女子为和情夫长相厮守,竟联合情夫杀亲夫和俩孩子
任何一起刑事案件背后都有不同寻常的故事,命案背后更是藏有数不清的怨恨以及纠缠,在如今这个安定的社会,如果发生一起大型命案必然会引起民众的恐慌,在相对动乱的时期,有些案件反倒不那么容易引起轰动。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港就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即便是这个时候,在1987年发生的一起案件还是瞬间让无数人都陷入了恐慌之中,这起案件就是“香港葵涌四尸案”。
回顾整起案件,除了凶手的惨无人道,案件中的女人也是一个被讨论的重点,她无疑就是案件的中心,简直就是现代版的潘金莲,案件的起因就是她为了和情人长相厮守,所以伙同情夫杀害亲夫和两个儿子。
1987年4月7日,粉岭机动部队一名警员路过葵冲警察宿舍,他突然想起看望一下后勤警员郑炳和,没想到一走到楼梯间就闻到一股血腥味,随后看到的场景简直就是他一辈子的阴影。
郑炳和一家四口全部惨死在家中,就连两个还没有长大的孩子也没有幸免于难。警方接到报案之后立马前往现场,经法医鉴定,这一家的死亡时间在4月3号。
这样一桩灭门案件性质实在恶劣,而且郑炳和本身还是一位警员,凶手这种行为无异于公然挑衅。通过对尸体进行检查,警方在死者身上发现了大量钝器击打的痕迹,且使用的工具极有可能在五种以上,因此警方起初推断是团伙作案。
在现场警方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的内容意指郑炳和欠了高利贷。仅从这张纸条来看,像极了郑炳和因为欠了高利贷所以被人追债杀害,但是仔细一想,这根本不合乎情理。
如果真的只是因为欠了高利贷,放贷者完全没有必要将他的妻儿全部杀害,而且杀人也解决不了问题。经过对纸张上面的墨水进行检测,发现和郑炳和家里的墨水并不是一种材料,可见这张纸条就是凶手事先准备好的,由此可以推断凶手是预谋犯罪。
鉴于现场门窗无被撬痕迹,可见凶手并非强行进入室内,这就说明为熟人作案,且这个熟人对郑炳和仇恨极深,到了要灭门的程度,经过对他的人际关系进行调查,警方并没有发现可疑人员,由此警方又将目光放到了郑炳和的妻子李凤鸣身上。
通过对她的人际关系进行调查,警方最终锁定了一名犯罪嫌疑人,这个人就是李凤鸣的情夫黎新。
早在多年以前郑炳和结婚的时候,他身边的同事就警告过他不要招惹这个女人,后来果然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同事们的劝诫并不是无缘无故的,一切都是因为李凤鸣是一个不寻常的女人,郑炳和与她相识在歌舞厅里。
那时候郑炳和是一名便衣警员,喜欢出入赌博和风月场所,李凤鸣就是这风月场所中出了名的“头牌”,由于郑炳和身份特殊,所以没经过多少努力就将李凤鸣追到了手,婚后很快就生育了两个孩子。
从那以后郑炳和戒了赌瘾,职位也调到了后勤,一心想着老老实实过日子,生活中并没有什么仇人,而李凤鸣在婚后的心思倒是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结婚之后她退出了风月场所,远离了纸醉金迷的生活,生活瞬间拮据了不少。
由奢入俭难,她一时之间接受不了这种落差,所以又干起了“老本行”,不能在外面招摇,她居然直接在家中接客。在众多光顾她“生意”的人中,黎新与她的关系最为不同,两人慢慢发展成为了情人的关系。
黎新经济条件宽裕,每个月可以给李凤鸣不少费用,久而久之李凤鸣的心思已经全部转移到了他身上。在黎新一次又一次的要求之下,李凤鸣最终同意与他一起合谋将郑炳和杀死,随后他们俩可以双宿双飞,长相厮守。
仅仅是为了更加优渥的生活,居然伙同情夫合谋与自己同眠共枕这么多年的丈夫,李凤鸣的歹毒可见一斑,1987年4月3号,黎新带着事先准备好的工具进入了她家,这时候郑炳和以及孩子都已经熟睡。
就在黎新对郑炳和动手的时候,两个孩子被惊醒了,哭声瞬间在暗夜中晕染开,黎新此时已经杀红了眼,认为事情既然要做就做绝,于是残忍将两个孩子也杀了。
李凤鸣对丈夫没有感情,但两个孩子毕竟是从她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她哀嚎着让黎新住手,这种哀嚎让黎新一瞬间感觉十分愤怒,于是又直接将李凤鸣也杀掉了。原本是为了李凤鸣所以杀郑炳和,结果一下子将其一家都灭口了。
作案之后黎新认为自己已经放了纸条做掩盖,应该没有人会怀疑到他,居然连跑都没跑,所以警方很快就将他逮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黎新已经构成故意杀人罪,犯故意杀人罪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10年以上有期徒刑。属于情节严重的,应当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
在司法实践中,造成社会强烈震动、影响恶劣的杀人如产生多人死亡等的情形属于情节严重,黎新因为一个卑劣的动机杀害4人,情节极为恶劣,造成的社会影响极大,所以属于情节严重,根据大陆的规定,他最后必定会被判处死刑。
由于当时的香港使用的是英美法律体系,在其体系中极刑已经形同虚设,所以最后黎新只是被判处终身监禁。
这起案件中包含了人性所有的恶,李凤鸣以为与这样一位穷凶极恶的人在一起还能全身而退,殊不知早就已经陷入了无法自救的境地,一切也是她自作自受,可怜了无辜的孩子和郑炳和。
◐◐◐◐●☛█▼▲豪仕法律网http://www.7911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