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杭州男子挥刀“自宫”,拒绝医生缝合,他说:扔马桶冲走了
“你这孩子真可爱,像个小姑娘一样。”相信这样的话语,不少男生小时候都曾听过。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对小时候的影响早已模糊,只有看到七大姑八大姨对比自己小的弟弟们说出同样的一番话后,可能才会有一些浅薄的印象。
但对于有一些人来说,这些“玩笑话”却是他们在年幼时对于性别的全部认知,至少家住杭州的刘某便是如此。
刘某出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他的父母其实并没有一定想要个女孩子,但由于刘某小时候长相特别可爱,看上去很是秀气,因此他的母亲也习惯在他小的时候给他做女孩子打扮,这样的打扮甚至还受到了周围邻居们的夸赞。
刘某小时候一直是在周围邻居夸他“可爱”、“好看”中成长的,这样的夸耀让他打从心里认为自己只有像个女孩子一样穿着小裙子,留着长头发,才是最为正确的模样。
我们在年幼的时候是快速吸收对这个世界的认知的时候,也就是说幼年时期外界给我们的反馈,是塑造我们人生观价值观的最佳时期,对刘某来说,小时候的这些话语让他已经认为自己是个女孩子,这种认知知道后来上了小学,母亲让他回复男装后并没有改变过来。
刘某的母亲当然没有真的打算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个女孩子,因此等刘某一上小学,他的母亲就立刻给他恢复男性装扮。但问题来了,这个时候刘某的认知已经形成,男孩子的服装反而让他觉得格外变扭。
刘某的怪异之处不仅仅体现在着装上,在生活中他也一切都在向女孩子看齐,一点都不喜欢跟男孩子玩,反而会跟女孩子们凑在一起,玩一些翻花绳,跳皮筋等活动,性格也是很内向腼腆。
对于刘某的这种行为,老师表示很不理解,甚至对此找上过他的家长,认为只是一种“有病”的行为。
刘某小的时候精神方面的疾病研究远不如现在,像是刘某这种模样很容易受到耻笑,家长也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常”的体现,不仅不会带他去看精神科医生,反而用强迫的态度想要扭转他的认知。
不得不说刘某之所以会成这副模样,他的父母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
父母强硬的态度不仅没能让刘某走回“正道”,反而让他觉得自己是孤单的,全世界都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
就在刘某因此陷入迷茫时,他突然了解到了一类人的存在,变性人。
变性人顾名思义,便是通过手术等方式,改变男女性别上的特征,让男性变成女性,女性变成男性。当然这种改造是一种后天改造,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同时也并不完美,至少变形成女性后就没有怀孕的说法。
纵使在刘某知道这一群体时,变性人还是极少数的存在,但年轻的刘某已经在内心下好决定,自己将来一定要攒钱去变性。
在学校总是受到歧视的刘某并没有完成学业便中途退学来到社会上摸爬滚打,这些年他打了很多的工,也赞了不少钱,可随着他对变性人的了解越发深入,他越能意识到自己想要完成这一手术有多困难,变性的价格根本不是自己攒的这一点点钱能够承担得起的。
刘某没有读完书,缺乏很多基本知识,他出于对变形的渴望,竟然在2017年的时候买了麻药以及一些医疗用具,打算自己给自己“做手术”!
是的你没看错,刘某一个压根没有接触过临床医学的普通人,竟然动了自己给自己做手术的念头,且真的实施了。
刘某先是给自己注射了足量的麻药,然后切下了自己的器官,甚至为了防止家人知道后阻止,还将器官冲入到了马桶之中!只是后来麻药失效刘某实在太痛了,血流如注的情况下终于拨打了急救电话。
急诊科的医生在接待了刘某后也因他的操作惊呆了,因为正经的变性手术根本不是这样去操作的,医生甚至好言相劝,告诉刘某人的器官在脱离身体后六个小时内,如果没有遭受太过严重的损毁,是能够缝合接上的。
可听了医生的话以后,刘某并没有任何感激的神色,反而淡淡表示:“那玩意我已经丢马桶里冲走了,从今以后我就是要当女人。”
变性人能够拥有正常的人生吗?在我国是可以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四十一条规定:“婚姻家庭受国家保护。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这里的男女平等不仅仅包含第一性别上的男女平等,自从2003年12月以来,民政部便规定了只要是结婚时性别确定为一男一女,哪怕是变性人也能够办理结婚手续。
各省份基本都在2010年之后相继出台了有关变性人的户籍变更方式,但基本不变的是必须要公民出示地级市(含外省)级以上医院进行变性手术的证明,还得由公安机关审核后才能实施;如果做手术的医院是在国外或国内县级(含外省)以下医院实施的,就还会需要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院进行性别认定。
但现在问题在于,刘某的操作完全不符合户籍变更要求,他根本不是医院做的手术,且这种所谓的手术也根本不是变性手术,不会被医院所承认。换而言之如今的刘某只能说是个不完整的男人,但是并没有变成女人。
刘某的人生经历可以说是一段彻头彻尾的悲剧,之后如果他还想拥有正常的人生,只能通过做变性手术,可变性手术的钱又哪里是那么好凑的呢?文章的最后我也希望各位家长能够提高警惕,不要觉得小孩子不懂事便什么话都能随便说,有时候一些无心的行为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造成长久影响,刘某便是活生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