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当师政委,授衔时他当众扯下肩章不戴,到死下葬也不穿军装
前言
革命年代,红军队伍中有很多战士非常年轻,虽然他们还都是孩子,却有一颗成熟的革命之心。加入红军后,他们就成为了坚强的战士,上了战场不怕流血牺牲,只愿用短暂的人生换回革命的胜利。
危险重重的战争年代,这些年轻的战士大都牺牲在革命道路上,能够经历无数次生死,还能存活下来,见证新中国的成立,他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他们也都是令我们致敬的革命先辈。
今天所讲的这位开国将军,他16岁参军,18岁就当上了红军师政委,没想到一场恶战差点让他失去生命,幸亏有上天的眷顾和好心人的帮助,他活了下来,多年后还回归部队成就了一番事业,他就是开国少将段苏权。
18岁当师政委
湖南茶陵,中国著名的将军县,这里也是段苏权的家乡。1916年段苏权生于当地一个富裕的农民家庭。
相比同龄人段苏权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在家人支持下,段苏权幼时进入私塾读书,后来进入新式学校,一直念到高小毕业。这几年茶陵周围发生了很多事,对他人生的发展影响很大。
1927年,主席领导秋收起义来到井冈山地区,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过程中,还派人攻占了茶陵县城,创建了我党第一个县级政权,开国元勋谭震林就是当时的茶陵县委书记。
在敌人的重兵反扑下,这个新政权很快失败,却在当地人民心中留下很深的影响,在新政权的宣传下,段苏权就懂得了不少革命道路。后来随着革命形势的壮大,茶陵正式成为红色政权的一部分,有了红军带领大家开展农民运动,贫苦农民过上了好日子,大家都积极报名参军,守卫革命成果。
革命年代前前后后有数万茶陵子弟参军入伍,光是有名有姓的革命烈士就有5万余人,茶陵百姓为革命的发展做出的牺牲是巨大的。1932年16岁的段苏权也参加了红军。
参军前,段苏权就是团员,还当过共青团湘赣省委宣传部长,所以说成为红军的段苏权起点很高,没多久就升为红六军团的政治部宣传部长。
在蒋介石的重兵围剿下,各苏区的发展都举步维艰,都受到极大的损失。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也踏上了长征征途。为了配合中央红军的行动,红二、六军团决定从贵州返回湘鄂西地区,打算在那里与长征中的中央红军会师。
主力撤退,必定引来敌人的追击,贺老总和任弼时几位领导者商议,决定成立黔东独立师,让他们留下来掩护主力撤退,师长是王光泽,师政委就是18岁的段苏权。
这支只有八百多人的队伍,与敌人斡旋20余天,牵制住敌人绝大多数兵力,成功掩护红二、六军团的撤离,但他们却陷入敌人的重围中。
九死一生回归部队
在敌人的围困下,战士们越来越少,段苏权也在一次战斗中被子弹击中右脚踝,伤势重的不能走路了,为了不拖累大家,他坚决要求自己留下来。虽然留下来养伤很可能被暴露遇害,但总比耽误大家,让所有人陷入不利局面要强。
王光泽拗不过他,最后安排人在秀山县雅江乡的丰田村,找了一个叫李木富的裁缝师傅收留了段苏权。当时很多百姓怕受牵连,都不敢收留红军伤员,李木富敢留段苏权养伤,也是冒了很大的险。
李木富没敢把段苏权留在家里,而是在家后面的山上找了个山洞,让段苏权藏在里面养伤,每日他都送些吃食。
没想到几天后,还是走漏了风声,几个团丁闯进山洞,在他身上搜出几块大洋,还扒光他的军服,又掏出大刀想砍了他,这时站在旁边的李木富赶紧阻拦,向团丁们说着好话,求他们放过段苏权。
李木富以前给团丁们做过衣服,也互相认识,再说得了几个银元了,团丁们最后踢了段苏权几脚就走了。
段苏权又在山洞里养了二十余天,伤势稍好些,就再也不愿麻烦李木富一家了。最后他拿着恩人给他做得一副拐杖,向恩人告别离开了。
段苏权本想找部队汇合,他却不知半个月前,王光泽就牺牲了,黔东独立师全军覆没了,或许他是唯一的幸存者。
一直没有找到队伍,段苏权打算返回茶陵老家。他跌跌撞撞走了好几个月,在醴陵遇到一个好心的茶陵老乡刘维初。刘维初收留他在家里住了一个多月,伤势完全恢复后,还托人通知了段苏权的父亲,不久赶来的段父在千恩万谢后将儿子接走了。
回家后,父亲给他娶妻生子,还给他在县公所找了个差事。生活稳定,一家人团聚,但段苏权还是想回队伍。抗战爆发后,他告别家人北上,在太原找到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老上级任弼时,终于回归了部队。
暂授少将
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段苏权也成了功勋赫赫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但他从没有忘记自己得救命恩人。
经过多方找寻,1950年段苏权找到当年收留自己的刘维初,由于他此时已是东北军区空军司令员,无法来见自己得恩人,就写信询问恩人的情况。后来还将其子刘卿陶接到沈阳,送进大连工程学院学习,多年后刘卿陶成为了一位高级工程师。
而对于刘维初,段苏权除了寄钱、寄物外,还将他接到自己北京家里住过一段时间,1983年刘维初病逝。就在同一年,段苏权终于找到恩人李木富的下落,虽然不能经常看到这位恩人,但段将军也经常给他寄钱款。
没有这两位恩人,段苏权恐怕早早牺牲,更不会成为开国将军。以段苏权的资历,55年他应授中将,不过他曾经三年离队经历有历史遗留问题,还有1953年段苏权发现志愿军空军上报战果时,存在不真实情况,他向彭老总说明了这一情况。后来不少人受到处分。因为此事段苏权也在当年底成了审干重点,这多少也影响他的授衔。
得知自已“暂授少将”后,段苏权有些不满,在授衔仪式前,他扯下自己的肩章不戴。几十年后将军病逝后,家人按照他的遗嘱,给他穿中山装入殓,他是唯一不穿军装下葬的开国将军。
“暂授少将”或许是将军人生唯一遗憾事,但授衔仪式结束后,老将军依然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工作,为这个新成立的国度贡献余生。从他对待恩人的态度来看,他是一位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的开国功臣,就像刘维初生前的感慨:“我救过得这个共产党‘大官’最重情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