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谋害20岁女大学生,却被无罪释放,法官:他身体里藏着24个人格
1977年,一场审判震惊了整个美国,此案甚至对其他国家的法律也起到了作用,而这也是此案如此轰动的原因,则是美国法院将一个犯下三起抢劫罪,三起绑架罪,四起QJ罪的凶手,判处无罪。
此份判决在整个法学界都引起了轩然大波,接下来我们就说说案件的始末。
1977年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在短时间内发生了三起QJ案,三位受害者,先后来到警局报案,警方刚开始还以为是一个嫌疑人犯罪三起,可对比三位受害者对嫌疑人的描述后。警方发现嫌疑人也有可能是三个人也说不准,因为受害者描述的嫌疑人,不仅性格迥异,连口音和习惯都很不一样。如果是同一个人,那这个人一定是“戏精”。
美国警方立即对犯罪现在进行了勘察,结果却从三个现场中,发现了同一个人的指纹,这个人就是比利。警方将比利的照片拿给受害者看,受害者同时在众多照片中,指认出比利的就是凶手。
警方立即出动,1977年10月,比利被警方捉拿归案,面对警方的指控,比利显得有些疯魔,甚至比受害者描述的还要“戏精”,一天中口音不同样也就算了,还患有严重的失忆症,行为举止变化万千,有时冷静睿智想社会上的精英人士,有时调皮爱哭,或是拥有强烈的暴力倾向。
警方被他搞懵了,“戏精”也要有个度好吗,但此时比利的辩护律师发现了异常,他通过允许后,将心理医生带到比利面前,经过测试,心理学家发现比利可能患有多重人格。可医学也要严谨,单凭一个心理学家这样说,基本没有什么可信度,要有专业的设备的数据证明才行。
此间比利一直试图自杀,不断地自我否认,一会向警方求救说:“求求你救我,求求你救我。”一会又说:“不是我杀的,我不是比利。”为了验证心理学家的猜想,他们带比利去做了脑波和智商测试。
测试表明,外界条件一切不变的情况下,他的脑波变化,完全不可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这几乎彻底坐实了比利确实患有多重人格。之后又有多名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专家,他们的诊断都确认了这个事实。
于是在比利案开庭审判时,四个精神病医生,一个心理学家上庭为比利作证,犯罪时比利神志不清,不能控制自己。 法庭最终接纳了这个辩护,认可了比利身体中有24个人格,裁定比利无罪,但是必须接受强制精神疾病治疗。
很多人都认为比利逃脱了法律的制裁,但其实强制的精神病治疗对比利来说,只会比坐牢更加痛苦,治疗精神病要付下具有强烈副作用的精神药物,在当时落后的时代,还会伴随着电击等辅助治疗。但自从他进入精神病院之后,医生才得知他患上人格分裂的原因。
比利出生于1955年,母亲很正常,但从事喜剧行业的生父有酗酒行为,在比利4岁时自杀,母亲此后带着他改嫁他人。从此比利的噩梦正式开始继父趁着母亲不在时,总是会对他做出难以启齿的事情,后面渐渐发展到虐待和QF,而这种侵犯长达一年之久。
继父害怕比利将此事说出,于是威胁他,要将比利杀死,埋进谷仓,然后对比利的母亲说她离家出走了。受到威胁的比例开始分裂出第一个人格为自己分担痛苦。
但其实继父不仅对比利下手,对比利的母亲也经常施以暴行,比利第一次看见继父殴打母亲时,他吓傻了,想上前维护妈妈,却害怕自己被继父杀死,于是他躲回房间,捂住双耳,为了不再听见母亲的惨叫声,他强迫自己不再听见任何声音。
这就是比利的耳聋人格之一,这个人格最大的特点就是听不见任何声音。之后在学校,他又被同学霸凌,一群女生发现比利很内向,于是将他当作发泄怒气的目标。
他们将比利推进厕所,对着他不停的羞辱,之后觉得比利没有意思,才将他放过,最后是一位老师将比利带出,还问比利一个男生为什么会被女孩子欺负。
此时的比利回答自己从不欺负女孩,但女孩们的所作所为,已经伤害了比利的内心,他走向楼顶,写下遗书,想要自杀,此时比利体内的防御机制启动,另一个人格分裂而出,劝说比利,却说无果后,强制让比利沉睡。
童年的创伤让比利备受折磨,从而分裂出众多人格来保护自己,而其中的攻击型人格则会对别人进攻,由此走向犯罪,而比利作为主人格,在其他人格出现时,是没法控制身体的,事后还会对其余人格做出的事情一无所知,这也是他被判无罪的主要原因。
在我国,精神病犯罪是犯法的,但对不同的精神病人所承担的刑事责任有所不同。根据《刑法》规定,对于完全的精神病人,即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若实施了《刑法》规定的危害行为,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
前提是要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才会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