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河南79岁老太太坠入机井,井底群蛇盘踞,救援行动困难重重
2006年9月14日,河南濮阳县的一处农村,一名79岁的老太太在捡玉米时不幸坠入30米深的机井。
村民在发现老人坠井后的第一时间,立刻拨打了110救援电话。
然而,当救援人员下井救人时,却被水下的一幕给震慑,迟迟无法救援。
坠井
2006年9月14日,秋天对于河南省来说是收获的季节,农田里的玉米已然成熟,大型收割机在玉米田里来回穿梭,收割着成熟的玉米。
收割机并不能保证将所有玉米全部收割干净,总会有一些散落的玉米穗散落在田间,运气好的话也能拾上几麻袋散落的玉米穗。
河南省濮阳县农村的一位名叫张云英的79岁老太太,趁着闲暇无事,到附近的农田里捡一些散落的玉米穗,留着自家人食用。
此次捡玉米穗,张云英收获颇丰,带着的一个麻袋基本上被装得满满当当。
由于张云英年事已高,体力不如年轻人那般大,捡了很多玉米穗后沉重的麻袋让她走路摇摇晃晃。
在濮阳县的田间地头,有很多用于灌溉农田的机井,而这些机井附近大多杂草丛生,且没有井盖,如果不清楚机井分布的话,很容易便会坠入井中。
中午11点30分左右,满载而归的张云英摇摇晃晃地准备回家,却一个没走稳,连带着一麻袋玉米一块坠进了一口30米深的机井当中。
要知道城市里正常的房子一层大约有3米高,而30米的机井相当于10层楼一样高。
一个普通人从3层楼高坠下就可能有生命危险,更何况张云英老人从10层楼的高度坠下,一时间生死未卜。
恰巧农田里一位名叫王玉军的中年人在干农活,先是听到了“噗通”一声,像是重物落水的声音,而过了片刻以后,王玉军又听到了隐隐约约的呼救声:“救...救命呀...”
察觉到问题的王玉军立刻循着呼救声寻去,刚好在一口机井的上方听到的呼救声最为明显。
意识到有人坠井的王玉军对着井中张望,但机井里一片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
井中不时传出阵阵呼救声和哀嚎声,王玉军知道是有人坠了井,于是便立刻朝着井中大声呼喊:“有事没有?咋回事啊,你怎么坠井了?家里有电话没?”
井下的张云英老人听到上方有人,却说了一段让王玉军哭笑不得的话:“没事没事,你别告诉我家人,你回家拿根绳子把我拉出去。”
张云英老人的话让王玉军左右为难,老太太现在的身体状况丝毫不知,就算拿根绳子老太太有力气抓紧绳子被拉出来吗?
人命关天的事情,王玉军做出了最理智的决定,也正是这个决定拯救了张云英的生命。
救援
王玉军没有理会张云英的建议,而是掏出手机迅速拨打了110报警,而濮阳县公安局接到王玉军的报警后,同样第一时间联系了濮阳县的公安消防大队。
中午11点05分左右,濮阳县公安消防大队的战士们训练结束后三五成群地在操场上打着篮球,突然间响起的警报声打断了消防战士们的篮球赛。
从集合换装备到赶赴老人坠井的现场,濮阳县公安消防大队一共花费了5分钟时间。
等到消防队员赶赴现场后,在得知井下老太太暂时没有生命危险后,为了防止对井下老太太造成二次伤害的发生,救援人员并未选择立刻展开施救,而是先对这口机井做出了测量,商量救援对策。
消防员通过强光手电筒了解井下的张云英老太太半个身子漂浮在水中,而这口机井约有30米的深度,井底还有至少3至4米的水深。
张云英老太太之所以坠入30米的机井而性命无碍,主要原因是机井的特殊构造。
老太太坠入的机井,井口直径大约为70厘米,但这口机井的整体构造却如同漏斗一般,上宽下窄。
正是因为狭窄的井壁为张云英坠落时做了缓冲,虽然她的身上有多处擦伤,但也不至于高空坠亡。
同时救援人员也发现了一处特殊的地方,张云英老太太坠井后并未第一时间沉入水中,是因为她身下有一个大麻袋,麻袋里装的正是张云英捡的玉米穗。
不得不说张云英运气不错,如果不是装玉米穗的麻袋有浮力,只怕很有可能溺亡在机井之中。
虽然救援人员得知井下的老太太生命暂时无恙,但并不代表意外不会发生。
干燥的玉米穗有浮力,但如果玉米穗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就会如同石头一般沉入井底,那么现在的“救命稻草”就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除此之外,30米深的机井底部充满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氧气极其稀缺。
机井下方的张云英看似无碍,实则危机四伏,如果不能够及时将老太太救出机井,那么老太太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时间不等人,为了保障张云英的安全,救援人员立刻准备了输氧设备,先将井底填充氧气,避免张云英因吸入过量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而中毒。
当输氧管逐渐沉放入井中后,张云英老太太却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预料的举动。
井下的张云英看到一条黑色的“绳索”下来,她立刻用尽全身力气抓住了“绳索”,差点导致井上的输氧设备被拽入井中。
消防大队的指挥刘爱军见到老太太准备扒着输氧管向上爬,立刻俯身在进口,向张云英大声呼喊了五六遍,张云英才知道自己拽着的“绳索”是输氧管,于是赶忙松开了手。
井下的张云英一直呼喊着让扔下绳索把自己拉上去,但这个方案被刘爱军直接给排除了。
毕竟张云英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哪怕救援人员放下绳索,张云英也不会系上安全锁扣,如果在往上拉的途中绳索松开,一定会对张云英造成二次伤害,甚至可能危机生命。
井下长蛇
眼看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与死神赛跑的消防员最终商定救援方案,下井救人。
救援任务最终落在了消防队中一名身形纤瘦的刘晓静身上,而刘晓静有着多次的救援经验,专业技能和心理素质非常过硬。
面对人命关天的大事,刘晓静没有丝毫的退让,配合着战友系上安全绳索,并开始逐渐向井下探去。
起初,刘晓静下井的速度即快又稳,70厘米的直径对于刘晓静来说非常宽敞。
可随着下到井下20米左右,井壁直径已经到了50厘米左右,并且随着深度增加,井壁的直径也逐渐变得狭窄,对于刘晓静来说有着极大的考验。
经过10分钟的下井,刘晓静终于靠近了半个身子浮在水面上的张云英老太太。
刘晓静通过对讲机告知了上方的战友们,自己已经接触到了张云英老太太。
听到刘晓静的话,救援人员终于是长松了一口气,只等刘晓静将安全绳索套在张云英身上,那么上面的救援人员便可以将二人拉上机井。
然而,就在刘晓静准备给张云英套上安全绳索时,却被接下来发生的一幕吓得后背发麻。
消防战士刘晓静在机井合适的高度双腿支撑,拿着救援绳索刚想往张云英身上套去,可他却看到张云英的四周冒起了一些水泡,好像有什么东西从井水中出来。
水泡炸裂后,刘晓静通过头盔上的照明灯清晰地看到,张云英身边有4、5条长有红斑的长蛇从水中钻出,并朝着悬挂在井壁上的刘晓静吐着蛇信子。
刘晓静被眼前的一幕给吓出了一身冷汗,抓着安全绳的手停在半空,不敢往张云英的身上套去。
机井上方的指挥员刘爱军看到刘晓静停下了动作,立刻大声询问:“咋样?”
刘晓静被刘爱军的呼喊声惊醒,然后赶紧回应:“底下有蛇,底下有毒蛇!”
4、5条身上有红色斑点的长蛇在井水中的杂草和玉米穗上游蹿,并弓起身子朝刘晓军吐信子,摆出一副发起了攻击般的姿态。
作为土生土长的濮阳农村人,刘晓静也在田间见过不少长蛇,但濮阳一般都是无毒的草蛇,而水里的蛇在刘晓静的认知里一般都是含有剧毒的毒蛇。
面对水中群蛇,刘晓静被吓得不知所措,水中的张云英更加不敢有丝毫动静。
井上的指导员刘爱军心中也没有底,在没见到长蛇的真面目前,刘爱军也不能断定水中的长蛇究竟有没有毒。
为了保证张云英的安全,刘爱军向井下大声喊道:“晓静,别怕!濮阳这边没有毒蛇,只有草蛇!”
指导员的话让刘晓静稳定了心神,但他仍然不能轻举妄动,假如水中的蛇是有毒的,刘晓静作为一个年轻人如果能及时就医注射相应血清后,并不会危机到生命,但如果毒蛇咬在79岁的张云英身上,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逃出生天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水下的张云英因为伤势和长蛇已经陷入到了昏迷状态,而悬挂于半空的刘晓静只能大声地朝着张云英喊话,不让她陷入到更深层次的昏迷。
刘晓静深知蛇类视力很差,是通过吐信子来感知周围的热量来感知猎物。
井中的蛇群之所以一直朝着刘晓静吐信子,一方面是因为刘晓静身上的体温,还有一方面则是刘晓静头顶上照明灯的热量。
因为张云英老人在冰冷的井水中浸泡了半个小时左右,体温很低,蛇群并未瞄准对张云英做出攻击姿态。
蛇群的表现被张云英看在眼中,他也知道现在所有长蛇的关注点都在自己身上,于是张云英心生一计。
悬于半空的刘晓静缓缓将手中的一条安全腰带递给半昏半醒的张云英,并重复着喊话让她自己将安全腰带系在身上。
为了不让蛇群将目标对准张云英,刘晓静在井中轻微地摆动身体,吸引着蛇群的注意力。
与此同时,张云英缓缓地将腰带套在自己的身上,动作十分缓慢,生怕引起蛇群的注意。
平常两秒钟就能做到的事情,张云英却做了整整5分钟,而当张云英系好安全腰带后,刘晓静立刻通知机井上方的战友开始拉动救援索道。
片刻时间,处于上方的刘晓静先一步被拉出机井,正当救援人员准备将张云英拉出机井时,意外再一次发生。
张云英的求生欲望太过强烈,导致紧握绳索的动作出现了失误,原本应该绑在老太太腰上的腰带,却因为她错误的动作被滑落到了腋下,随时都会脱落。
为了防止张云英老人在半空中坠落,刘晓静第一时间让战友们往下放绳子,而他自己则再一次进入井中。
下井以后的刘晓静靠近张云英后,立刻将她身上的腰带固定好,再三确定无误后让战友将二人一起拉出机井。
经过50分钟的救援,刘晓静和张云英先后被拉出机井,而早已等候多时的120急救人员为张云英老人检查了身体,确定她没有被井中的长蛇咬伤后送往了医院检查。
经过医院的检查,张云英身上除了多处擦伤以及受到惊吓之外,身体并无大碍。
至于井中的蛇群,濮阳县公安消防大队请来了当地的蛇类专家,通过专家查验,确定了水中的蛇群是无毒的草蛇,而这些草蛇之所以身上长有红色斑纹,则是因为井下的环境造成。
刘晓静从蛇类专家口中得知真相后,也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场有惊无险的救援顺利完成。
为了保证农田里的机井不再害人,当地村民对一些废弃的机井做了封装填埋,一些尚在使用的机井则是在一旁树立了警告牌。
◐◐◐◐●☛█▼▲豪仕法律网http://www.7911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