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工绣”赵亦军:一根细线能劈64股,17年只绣一幅作品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咏绣障唐·胡令能
一直以来刺绣便是一件极为高雅之事,在古代刺绣是女人的专属,芊芊淑女手持小针,穿梭在平凡无奇的画布中便能刺出栩栩如生的图案,何其精妙何其美好。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便是有这么一种刺绣,从古便不允许女子触碰。因为女子没有办法秀出磅礴的气势和精细的韵角,他就是杭绣,杭绣不如苏绣蜀绣出名,但是却融合了四大名绣之长,他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男工绣。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宫廷杭绣也在一点一滴的落寞,剩下的传人越来越少,本期要为大家介绍的便是这位宫廷杭绣最后的传人。
他的名字叫做赵亦军,很多人说他是神针。杭绣的刺绣之法极为复杂,所以他17年只能绣一副作品,而他的绣工更是超乎其神,一根线也能被他劈成64股,赵亦军的人生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一、阴差阳错进入杭绣班,慢慢发现它的魅力
1946年赵亦军出生于杭州,他的家境非常普通,所以说也没有学习几年文化,父母希望他在那个年代能够学习一技之长傍身。
杭州流行杭绣,14岁的他进入了杭州工艺美术学校,当年学校为了扶持传统文化开设的专业,包括石雕,木雕,竹雕和刺绣。
其实一开始,赵亦军对于刺绣也并没有什么太深的感情,只是因为政策扶持分数线比较低,所以说他才选报了刺绣。
而在后来,他也顺利的进入这个专业,一开始他其实也并不喜欢这门学科,认为刺绣不过就是些姑娘家的小玩意儿,甚至还难过了很久。
但他没有想到就是,因为当年的这个选择却在后来改变了他的人生,当时的学院院校里开展了杭秀展。
一个班里30个学生不过6个男生而已,在接触到杭绣后,他才意识到了杭绣身上的魅力,一副作品极其繁杂,先要画稿画出样貌之后,根据不同的色彩选择配线。
先在画布上描稿,最后盘金盘银做出来的杭绣栩栩生辉富丽堂皇,看起来贵气极了,同时绣法也非常多样,可以活泼可以稳重,可以优雅可以倾诉。
但是,这样的工艺对于学生描绘刺绣的难度要求也很大,当时的同学陆陆续续的转行,到后来就只有赵亦军一个人坚持下来罢了。
而且班上教他的那位老师也是一名杭绣大师,名叫张金发,师承老师,他感受到刺绣的魅力,坚持下来成为杭绣的一份子。
他的老师对于张亦军的人生影响很大,两人共同绣成了很多绣品,老师对他的要求很严格,只要一针下错,那么老师便会将他的作品全部剪碎。
有的时候一幅作品是一个学生几年的心血,但是老师还在教他们一个道理,针针皆有门道,所以说一定要珍惜自己的绣品。
●☛█▼▲豪仕法律网HtTp://Www.79110.net◐◐◐◐●☛█▼▲◐◐◐◐●☛█▼▲二、绣工极其考究,日日夜夜中他雕琢出非凡技艺
当然,对杭绣感兴趣只是一个平凡无奇的开端,赵亦军自己也明白,想要绣刺好这一路还需要做太多的事情。
除了老师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之外,他也把一针一线做到极致,几十年如一日的天天刺绣,无论是雨打风吹都不曾影响他的工作历程。
在和老师张金发的相处过程中,两个人也促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看着自己培养出来了一个在杭绣上极有天赋,同时绣工精细的男徒弟,老师张金发心里也是非常欣喜。
两人一起合作过一幅刺绣《释迦牟尼》,这样的一副绣品花费两人大量的时间,但是也被秀成了一幅经典,这其中包含的是浓浓的师生情谊。
绣一幅行秀到底有多难呢?通常一幅作品绣几年或是几十年都很有可能,因为光定稿就要花费几月或者是几年的时间。
与其他刺绣相比,杭绣本身用的针线更细,绣功更加精巧,做工更加复杂,再加上为了让绣品更高贵,加上大量的金线和银线镶嵌其中,用线考究,所以说才会打造出那种富丽堂皇的效果。
为了能够将人物或者事物的形态描写得更加栩栩的,一般来说,一个丝线通常需要被撕成1/2,1/4或是1/8。
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赵亦军凭借自己的精巧,曾经将一根丝线破到了1/64,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坚持,同时也是一种成长,无论外界再如何喧嚣,他一直在努力的做着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三、在寂寞中砥砺前行的大师,也是最后的一名传承者
从一个普通人成长为学徒,从学徒成长为能匠,能匠在成长为大师,这其中需要走过多少的路呢?赵亦军恐怕自己都没有办法说出来。
他一生研究佛学典籍酷爱礼佛,同时它绣出来的作品大多也都与佛相关,多次接触与佛相关的事物。
同时接触这种让人平心静气的东西,也让赵亦军的内心变得无比的平静,任外面再如何喧嚣,他自心若磐石。
赵亦军的刺绣极为讲究构图,他一生的很多作品都是与佛教有关,如果说当年与自己老师一同修说的《释迦牟尼》是他的成名作的话。
那么后面他所绣出的众多绣品,更是将他推向了巅峰,对于赵亦军来说,刺绣就是他唯一的工作和唯一的执着。
画出来的绣品,就是他倾注太多心血之成品,就算是后来名气越来越大了,越来越多找他的人,他都会亲力亲为的绣好每一幅绣品。
他知道每一幅绣品都极其耗时耗力,但是他还是孜孜不倦的完成他的大大小小作品,譬如说《西方三圣》,譬如说《大日如来》,再比如说《玄奘西行图》。
这些杭绣作品被当作纪念品挂在自己的工作室中,但是却嫌少拍卖,其中最让他出名的一幅作品便是那幅观音观景图了。
这部作品全图一共包括了532尊佛,其中的7221个经文,都是由他亲自绣上去的,一幅绣屏就花了他17年的时间。
试问正常人谁会有这样的专注于把这样一幅恢宏的作品秀出来呢?这可能就是,赵亦军不问功名的最深层次的表现。
赵亦军一生为了优秀放弃了太多东西,贡献了太多东西,但是若问他一生有什么不圆满,不是功名也不是利益,而是杭绣在他手里竟然绝了后。
他明白杭绣是非常挑剔的,需要极大的天赋,同时也需要无比的耐心和毅力,但是他挑挑捡捡,确实没有适合的学徒。
再加上如今世界越来越浮躁,大家都想赚快钱,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很少了,杭绣也成为了正在被政府保护即将失传的一门文化。
2015年政府为其开展工作室,同时他是杭州唯一的一个男绣工,也是最后的一位男绣工。他在孤独和寂静中燃烧着自己最后的人生,同时也燃烧着这么消失殆尽的文化。
总结
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似乎都太多浮躁了,他们希望今天播种明天就能收获,但是他们却并不明白,在慢慢成长过程中,人都是需要投入一定的心去慢慢滋养它,才能够开花的。
这个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投放到了研究杭秀之上,但是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遗憾,这是一种艺术,同是一种自我消磨。
或许他的人生也在告诉我们,艺术的本身便是孤独,便是一种寂寞和消耗,丝丝针线入画,其实他本人的人生经历,也早已经把杭绣本身的意义升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