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文化“两创”落地开花,山东值得期待
在不久前,一场独特的“传统文化+话剧”实验在曲阜尼山举办。这场名为“尼好,戏剧!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第二季”的活动,为11位青年戏剧导演的原创剧目提供了表演的舞台,不仅吸引了2万余人次的观众,更是在短视频平台达到了单个短视频点击量最高过千万、3000多万人次观看直播、微博话题曝光量突破11亿的惊人数据。这场传统与流行文化形式的融合,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新鲜的文化气息,也让尼山的名字被更多人熟知。
尼山,对于很多山东人来说并不陌生。两千五百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诞生在这里。从此,儒家思想便开始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共同的宝贵精神财富。而在今天,尼山正以全新的姿态,讲述着自己悠久的历史与厚重的文化内涵,也以宽广的胸怀拥抱着来自时代和世界的“新事物”。无论是在尼山脚下的文化交流、观点共享还是每年的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开设在世界各地的分论坛,都在向世界展示着尼山的新形象。这一切,既是山东进行文化“两创”的阶段成果,也是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
文化“两创”,指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代在飞速地向前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其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以新的形式重塑本身的魅力,不断发掘传统文化中适合在今天重现的特质,让传统文化更加具有生命力。如此,才能激发出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记住我们是从哪里来,我们曾经创造了多么丰富的文化宝藏,才不至于在纷繁的世界文化之林中短暂迷失。文化“两创”,关乎我们的文化传承,更关乎我们的文化自信。
在文化“两创”上,山东举措可谓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作出了榜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在岁月的长河中形成的各种“瑰宝”,他们以载体的形式默默诉说着我们所承载的文化的历史。保护这些“瑰宝”,便是在保护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近年来,山东通过编纂出版包含《儒典》在内的《齐鲁文库》,集中展示齐鲁文化的资源优势和文化价值优势。通过全面研究、保护、辑录和整理出版山东历代传世文献,并同步建设齐鲁文献数字化文库和新媒体传播平台,让传统文化不再等同于封锁在图书馆底层的陈书旧本,而是以更方便快捷的方式与人见面,极大地缩短了人们与传统文化“面对面交流”的距离。
此外,山东还大力加强传统技艺、非遗传承的保护。传承约170年的泰安聂氏铜器铸造技艺、日照的黑陶、农民画、草柳编等非遗工艺、聊城的八角鼓制作技艺都在有力的帮扶措施下获得了稳定的传承、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发展壮大。山东通过将传统技艺和现代审美相结合,赋予了非遗传承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传承,使其得以延续;也要进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新的时代下重新焕发出它厚重的历史文化和新鲜有趣的吸引力。山东把握住了优秀传统文化既要创造性转化,也要创新性发展的本质,通过一系列的策划与引导,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焕发新的生机。位于济南泉城路步行街上的山东手造体验展示中心,如今已经成为泉城路网红打卡点,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前来拍照、体验。这一座综合型的展示中心,不仅包含了众多传统文化精品,还有元宇宙展厅、网络直播、大师工坊、手造研学、演艺剧场等,围绕传统文化精品打造了一个文化“两创”的生动展示场景。“大集”是每个山东人小时候的共同记忆。
山东围绕“大集”传统和黄河文化资源,打造了“黄河大集”品牌,联合黄河沿岸省市,形成文化创新传承合力。“黄河大集”在山东16地市遍地开花,热气腾腾的“烟火味”背后,是“文化味”“故乡味”。人们在人们尽情享受着黄河大集带来的精神和物质双重抚慰,也感受着齐鲁大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走四廊一线看up山东”“子曰亮相全国两会”“总统亲自来提车”等相关策划都显示出了山东在促进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上的努力,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印上了新鲜有趣的当代底色。
立足传统文化的沃土,山东坚持守正传承;目光瞄准文化前沿,山东在推动文化活力重塑中彰显创新。未来,我们期待山东能借助新兴媒体平台促进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多元传播,也期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与Z时代流行文化相结合,诞生更多、更受欢迎的文化精品,更期待山东能让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产业式的新发展,鼓励和探索更多文化表达的方式方法。相信山东能让行走在“双创”之路上的优秀传统文化步履更实、前程更远。文化“两创”,山东值得期待!(陶克)
◐◐◐◐●☛█▼▲豪仕法律网███████http://www.7911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