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临终前谈及中美破冰:1972年那次访华,让我有些后悔
1994年4月18日傍晚,尼克松在新泽西家中因身受中风突然倒地,当即就被送往纽约康奈尔中心急救。21日下午起,他陷入深度昏迷状态,22日在纽约康奈尔医疗中心逝世,享年81岁。短短4天,这位美国政坛史上的风云人物便陡然陨落。
生命尽头的尼克松,和所有普通人一样,他在短暂的清醒状态下,艰难忆述着自己的从政过往,讲了许多成绩,也说出不少遗憾,其中甚至还提到了中国。“1917年那次访华,让我有些后悔,我可能亲手创造出一个科学怪物。”
尼克松访华后发生了什么?他这番话到底从何起?
1971年7月,时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乘坐专机飞赴中国,中美建交就此拉开帷幕。尼克松执政当年,为促成中美建交做出过大量的努力,基辛格此次悄然访华,就是其中尤为关键的一步。
由于此次会面高度保密,除少数政要高层外,无人知晓,前去机场接机的也只有叶剑英和黄华几位中央核心成员。
两国建交属于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中美为何要偷偷摸摸?
这就得从1958年说起,原本和中国亲如兄弟的苏联突然反目,短时间撤走了在中国境内的所有支援设备、资金和人才。追随苏联的众小弟见状也不敢迟疑,纷纷争先恐后和中国断绝联系。
中国敬苏联是自己的老大哥,结果对方却想插手我国主权问题,历经艰苦奋战的中国无比清楚,面对霸凌,委曲求全要不得,所以果断拒绝了苏联的无理要求。
结果苏联仗势欺人为恐吓、报复,直接在中蒙边境陈兵百万,对我虎视眈眈。苏联的军事实力,全球有目共睹,甚至连当时的美国都要给他几分颜面,且不说这百万雄兵对我国内部造成了多大的压力,就是国际社会也嗅到了危险。
中国当年的邦交国几乎全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现在苏联摆出这番姿态,自然没谁敢再靠近我们。于是自1959年起,中国开始迎来外交寒冬;到1965年7月,中国的外交事业彻底停滞。安全、经济等问题逐渐集中爆发。此时,美国将目光转向了东方,不为别的,只因美中拥有共同的“敌人”。
中国当然知晓这个资本主义强国的目的并不单纯,但结合现实我们急需打破僵局。而且中美建交,对西方诸多国家来说,也是个强有力的信号,它不仅能盘活中国的外交事业,还能掐灭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妄想。
因为,美中建交的首要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换言之也就是要承认台湾属于中国,这对长期接受美国支援的蒋介石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再往大的说,中美建交还会大幅降低外部对中国统一事业的阻碍。
中国身上到底有何价值?竟能让美国做出如此巨大的让步?
1969年1月20日,美国第37届总统尼克松上任。他前脚刚入住白宫,美军紧跟着就发动了对越战争。五角大楼本以为这场仗将打的不费吹灰之力,但随着时间推移,局势却逐渐朝着对美不利的方向发展。前线节节败退,军火和资金消耗开始入不敷出。
此种情况下,美国为保存实力只得偃旗息鼓,灰溜溜撤出越南。彼时,美苏之间的较量也变得空前激烈。
尼克松看着当下的国际局势,直皱眉头。到底该如何才能避免美国走入黑胡同?焦头烂额之际,他的注意力被第三世界国家所吸引。虽说这些国家发展迟缓,国力孱弱,但未来潜能却十分巨大。尤其中国,不仅成功杀出重围,还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而苏联与中国关系的交恶,更是让尼克松看到了利用中国来牵制苏联这个对手的可能。
但美国能否和中国成功建交,并非尼克松一人说了就算!
首先在三权分立的美国,各方之间的较量错综复杂,对中国的态度也存在巨大差异,时任美国国务卿罗杰,以及整个美国务院都对我们持有敌意。尼克松作为总统,要是不能将这碗水端好,必定会给自己的政治仕途带来阻力。
其次,中国上下当时也因为钱学森事件和抗美援朝等恩怨,对美国的印象很差。那中美破冰难道就要因此泡汤吗?正所谓天无绝人路,当年和中美同时交好的巴基斯坦,成为了两国沟通的最佳桥梁。自1969年11月至1970年3月,尼克松及其亲信和中方领导始终保持着逐步深入的秘密沟通。
1971年,周总理代表祖国率先对美释放信号,表示欢迎美方来华访问。同年,中美运动员在世界兵乓球标准赛上碰面,运动健儿精彩的比拼,极大的拉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心。最关键的是,中国在赛后还热情接待了远道而来的美国运动员。表面看这场“欢迎宴”并不涉及政治,但尼克松很快就安排基辛格在7月对中国进行了秘密访问。
鲜少人知,基辛格动身前,白宫曾通过巴基斯坦向中国政府发来一封密信。上面寥寥数字却写着一个足以震惊世界的消息!基辛格将于6月15日之后的某天前往北京。
周总理在看过信上的内容后,给与了高度重视,亲自挑选、部署领导班子,以确保基辛格访华万无一失。7月8日,正在巴基斯坦访问的基辛格突然声称肚子疼,而后被紧急送往巴基斯坦深山中的总统官邸修养。
结果次日,就神不知鬼不觉的悄然出现在了北京,对于中美乃是全球而言,这都是1次意义非凡的会面。周总理亲自接待并和基辛格进行了长达17个小时的秘密会谈。宴席上,周总理在热情给基辛格夹菜的同时,详细讲述着中国的现况,着重强调中国始终主张和平发展方针,并不谋求世界主宰地位。这番话看似随意,却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尼克松的顾虑。
政治场的老手基辛格岂能不明白周总理的意思,坦诚回应美国内部也出现很多问题,现在继续一个盟友来共渡难关。
基辛格此番访问中国,只在北京停留了短短两天,但却留下了无比震撼的回忆。他看到的中国完全不像西方媒体所报道的那样,中国人热情且自信,勤劳而善良。他甚至在当时就已经预见,中国将来会比苏联更厉害。
就这样,基辛格带着对中国全新的认知和中国提出的两大建交原则,回到了美国。一是要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二是要明确保证不会插手中国内部发展。
尼克松为何后悔访问中国?
尼克松经过认真考虑后欣然答应,并在数天后通过电视,郑重向全球宣布,他将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邀请,在1972年5月出访中国。
美国总统专机顺利抵达北京后,尼克松和周总理这两位“线上网友”终于线下会面,二人双手紧握,造就了中美外交的历史性时刻。随后不久,中美联合公报刊发文章,明确承认一个中国原则。消息传回国内,全民沸腾!
1974年8月8日,迫于水门事件带来的重重压力,尼克松宣布辞职,不过离开政坛中心的他依旧时刻关注着中国。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并面向国际社会公开友好关系。中国自此之后的发展完美应验了基辛格的预测。
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到1993年,中国的成就已经大踏步赶上西方百年来的努力。六十年代末,我国GDP还只有0.2万亿,但在1993年却翻了17倍之多。另外,凭借不怕苦不怕累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我国更是在武器重工和航空航天领域站稳了脚跟。
中国的急速发展让尼克松倍感意外,以至于他在临终前,神志恍惚的情况下都不忘对身边的人说“那次访问中国让我很后悔,是我亲手创造出了一个科技怪物。”
但尼克松这话不全对,虽说中国的发展壮大和当年中美建交关联密切,但本质终究还是依靠着中国人民的努力,以及国家路线和策略的正确,尼克松可以称自己为助推者,而不能说是创造者。
2015年,已经92岁高龄的基辛格出版了一本名为《世界秩序》的畅销书。
他在书中写下了当年秘密访问中国的情形和自己内心的震撼。面对后来如他所料,迅猛崛起的中国时,基辛格再度用词肯定的表示,中国将会实现自己的两个100年目标。
◐◐◐◐●☛█▼▲豪仕法律网HTtp://Www.79110.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