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获的真实身份:南中的汉人豪强,如果他是夷人早被诸葛亮斩杀了
云南孟获雕像
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兰台要为大家介绍《三国演义》里被诸葛亮“七擒七纵”的孟获的真实身份。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把孟获塑造成了一个被诸葛亮彻底慑服了的夷人头目形象;以至于一直到今天,西南地区不少少数民族同胞都把孟获视作自己的祖先。
比如四川省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的黄承宗老师就撰文称孟获是彝族人;而且确实在四川凉山地区不少彝族同胞也把孟获视作自己本民族英雄。
可事实上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兰台可以明确的说,历史上确实有孟获其人,但是他并不是少数民族领袖,而是地地道道的当地汉人豪强。
如果他真是“夷人渠帅”(东汉三国时期称呼少数民族头领为渠帅),那么他很大可能在第一时间就会被诸葛亮斩首了。
接下来,兰台就结合史料,简单为大家分析一下孟获以及诸葛亮治理南中的策略。
诸葛亮塑像
01、
陈寿的《三国志》里并没有关于“七擒七纵孟获”的记载,“七擒七纵”的最早由来,是《华阳国志》卷四《南中志》。另外在《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也有简要记载。
《华阳国志》成书于东晋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年—354年),作者叫常璩。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历史著作。
常璩出生于今天四川崇州市附近,他成年后担任过“五胡十六国”里由巴氐人李雄、李特建立的成汉政权的散骑常侍;东晋桓温平定成汉后,任命常璩为参军,并把常璩带到了东晋政治中心建康(今天南京)生活。
《华阳国志》就成书于常璩在建康生活时期。
但是常璩写书时距离诸葛亮平定南中已经过去了123年。
后来南北朝时期刘宋的史学家裴松之在为陈寿的《三国志》做注释的时候,参考了常璩的《华阳国志》以及东晋史学家习凿齿的《汉晋春秋》。
北宋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的时候,则完全把《华阳国志》里关于“七擒七纵孟获”的故事收录进了《资治通鉴》:
孟获收闿馀众以拒亮。获素为夷、汉所服,亮募生致之,既得,使观于营陈之间,问曰:“此军何如?”获曰:“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营陈,若只如此,即定易胜耳。”亮笑,纵使更战。七枞七禽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可是在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他把孟获塑造成了一位完全被诸葛亮慑服的“夷人渠帅”,并且把诸葛亮对于南中的平定认为是诸葛亮收服了南中以孟获为代表的“夷人渠帅”之心。
成都武侯祠
这也是成都武侯祠著名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来历。
可是,当我们真正抛开《资治通鉴》这本成书于北宋的史书,仔细梳理《三国志》、《华阳国志》、《汉晋春秋》等史料时,我们就会发现,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及重用孟获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孟获真是“夷人渠帅”,那他早就被诸葛亮斩首了。
正因为孟获不是“夷人渠帅”而是当地汉族豪强,所以诸葛亮才会赦免孟获,但是孟获以及孟获家族依然被诸葛亮迁移到了成都居住,孟获后来还成为蜀汉的御史中丞。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三国战争场面
●☛█▼▲豪仕法律网HtTp://Www.79110.net◐◐◐◐●☛█▼▲◐◐◐◐●☛█▼▲02、
诸葛亮虽然是“千古贤相”,但是他毕竟是生活在东汉时期的古人,他也是有历史局限性的。
诸葛亮对于蜀汉境内的“夷人”也和东汉朝廷一样,采取“服则怀之以德,叛则震之以威”的办法。
而且南中地区的叛乱对于蜀汉来说,不是什么“小叛乱”,早在公元223年,也就是章武三年就已经很严重了,刘备死了之后,更是“南中诸郡,并皆叛乱”。
基本上南中地区有名有姓的汉人豪强和夷人渠帅都选择背叛蜀汉,他们还把蜀汉派到南中的太守张裔抓了起来,并且还把张裔送到了东吴孙权处,企图联合孙权,利用东吴牵制蜀汉。
而孙权此时也是“小动作”不断,他不但任命叛乱的南中汉族豪强雍闿为永昌太守,还把刘璋的一个儿子任命为益州刺史,派到了蜀汉与东吴的边境,大概是准备一旦南中叛乱波及到了益州内地,东吴就会以刘璋儿子为幌子出兵攻占蜀汉的领土。
在这种紧急关头,诸葛亮不可能采取什么“攻心为上”的平乱方式,而是选择以雷霆一击,快速结束南中叛乱的方式平定这场叛乱。
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时采取的策略就是收买当地汉人豪强,铁血打击夷人渠帅的方式。
这也可能和当时南中地区局势有关。
今天的南中古城
南中地区的叛乱虽然当地汉人豪强和夷人渠帅都参加了,但是彼此之前也互相攻击;之前被孙权任命为永昌太守的雍闿就被南中地区最大的夷人渠帅高定所杀死。
这还是在诸葛亮进军南中的途中发生的事情。
也许诸葛亮有鉴于此,所以采取了对叛乱夷汉头目分化瓦解的策略。
事实上这一策略也相当成功。
诸葛亮对于以高定为首的南中夷人,在打击时是毫不留情的。
平定南中之后,诸葛亮自己都承认“夷新伤破,父兄死丧。”后来蜀汉大臣谯周也在朝堂上表示诸葛亮平定南中,那完全是以兵势压服的:
丞相亮南征,兵势逼之,穷乃幸从。
而诸葛亮本人在《南征表》里还大骂南中夷人渠帅高定在第一次与蜀汉军队作战惨败,就连自己妻子和孩子都被蜀汉俘虏后,不但不向蜀汉投降求生,反而纠结残余反叛武装,企图与诸葛亮大军决一死战:
初谓高定失其窟穴,获其妻子,道穷计尽,当归首以取生也。 而邈蛮心异,乃更杀人为盟,纠合其类二千余人,求欲死战。
看诸葛亮左一句“道穷计尽”,右一句“邈蛮心异”,这都算得上咒骂了;哪里有“七擒七纵孟获”的从容?
03、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很多人往往以《汉晋春秋》里提到“皆即其渠帅而用之”这一句话,认为诸葛亮平定南中后,启用了大量夷人渠帅作为南中的地方官,并没有留下多少蜀汉官兵进行直接控制。
所以成都武侯祠的对联才会说“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然而,仔细梳理熟料,《汉晋春秋》所说的并不是事实。
首先,诸葛亮平定南中后,把南中分为七个郡,同时以庲降都督为南中最高军政机关:
蜀之南中诸郡,庲降都督治也。——《华阳国志》
而蜀汉历史上一共有六任庲降都督,除了李恢是南中人以外,其余五人全都是“外人”。
最后一任庲降都督阎宇甚至是湖北人。
李恢虽然是南中当地人,但是他早在刘璋时代就到成都任职了;在刘备还没有攻下绵阳的时候,李恢就率先投靠了刘备,深得刘备以及诸葛亮信任,和普通南中豪强完全不是一回事。
而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的“南中七郡”的太守,史书上有名有姓的一共有15位,除了建宁太守李恢以及云南太守吕凯之外,也都是“外人”,甚至李严的儿子李丰都当过朱提郡太守,李丰可是河南人。
而吕凯虽然是南中本地人,但是他和李恢一样,从一开始就坚定的站在蜀汉这一边,是经受了考验的。
从南中地区官员的籍贯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从没有信任过南中本地人,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南中以外的蜀汉官员手中。
贵州风景
其次,诸葛亮确实也任用了一批南中当地豪强,比如孟获;但是一来这批人都是当地汉人豪强,二来,诸葛亮把这些汉人豪强全都调出了南中。
为什么说孟获这些人是南中当地的汉人豪强?
这是因为《华阳国志》里明确提到孟获等八大姓为当地大姓:
分其羸弱配大姓焦、雍、娄、爨、孟、量、毛、李为部曲。
这里的“分其羸弱”指的就是诸葛亮在平定南中过程中俘虏的部分老弱的夷人战俘。
云南风景
但是史料又提到这些战俘最开始不愿意做这些豪强的部曲,于是诸葛亮就劝孟获等豪强拿出金银来诱惑俘虏里有战斗力的率先成为自己部曲:
◐◐◐◐●☛█▼▲豪仕法律网http://www.79110.net▼▲▼▲▼▲▼▲▼●●●●●●●▼▲▼▲▼▲以夷多刚很,不宾大姓富豪,乃劝令出金帛,聘策恶夷为家部曲,得多者奕世袭官。于是夷人贪货物,以渐服属于汉。
这里把“大姓”与“部曲”、“夷人”与“汉”,对举,表明大姓之族属乃是汉族而不是“ 夷人” 。
而且以南中当地“雍”姓为例,掀起叛乱的雍闿就是西汉什邡侯雍齿的后人。
综上所述,可见历史上诸葛亮平定南中以及治理南中一点儿也不像《三国演义》里那么温情脉脉,而诸葛亮本人的历史局限性也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