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转折点:志愿军6个团被敌军6个营击退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1950年的年底,寒冷的冬日,当毛主席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强忍着悲痛的泪水,娓娓道出了这一句令人肃然起敬的诗词。
这一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注定是改变很多人人生轨迹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战争的炮火在鸭绿江一触即发,百万雄师前往异国,只为捍卫属于自己国家主权领土、保卫无上和平的尊严。
毛岸英同志是百万朝鲜大军中的一缕平凡而勇敢的英魂,而在整个漫长的朝鲜战争中,每一个来自中国的军人都表现出了捍卫和平的决心以及炎黄子孙的气血。
毛岸英
很难想象在敌我实力极度悬殊的情况下,中国的将士们如何扛着压力打赢了这场艰苦卓绝的战争,但是已经可以知晓的是,整个战争的胜利完全是以数以万计的生命换来的。
甚至于战争的前期,由于此前局势的动荡不安和军备实力的悬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军都处于极端劣势,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局势,一场绝地反击的战争,已经迫在眉睫......作为朝鲜战争的转折点,志愿军6个团被敌军6个营击退了,这于国而言,并非幸事。
一、砥平里决不能丢
“军人们的命可以丢,他们的天职本就是为这场战争服务。但是必须要明确的一点是,砥平里决不能丢。”李奇微用最大的声音强调道:“砥平里,是阻止中国军队战争的关键。”
李奇微
这是1951年一月,由于横城的炮火,砥平里的安危已经迫在眉睫。所有人都知道中国军队的介入对于朝鲜战争意味着什么,但凡明智之人都知道这个刚刚起步不久的国家并不是那种可以任人宰割的鱼肉,而砥平里,几乎就是中国军队的命脉所在。
西线美9军正潜伏在那里,一旦志愿军进入了砥平里,那么这条部署多时的战线就会全部暴露在志愿军眼睛下,而这样的举动无异于是亲手为中国军队送上了一块现成的肥肉。而李奇微的战线也将一朝被推翻,届时美军不仅要承受巨大的损失,还要导致战线整体缩水。
这对于美军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李奇微第一个站出来否决了邓华对于横城的攻略目标,而将整个策略呗重心放在了守护砥平里上,在这一点上,他和韩先楚是一个目的。
这也是东西战线的独立意义所在,假若横城战争大获全胜,那么也仅仅是一个战术性胜利的问题,但是砥平里对于两军乃至整个朝鲜战争的战线几乎都起到了决策性的作用。
邓华
只有东线进行了反击,才能使得李奇微撤军,战局才能稳定下来,从这个层面上看,砥平里必须放在横城之前,否则一旦美军增援到达,砥平里缺口被堵住,东线反击也就满盘皆输。
中美双方都知道的砥平里是整个战争的转折点,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情况不妙。”听着横城传来的一阵阵炮声,砥平里助手的法国军官弗里曼暗叫一声不好。他有预感,连绵的战火很快就要衍生到并不远的砥平里,而自己也到了明哲保身的时候了。
韩先楚
这并不是因为他对于军队的不信任,而是此时的砥平里,实实在在只有一个法国营在坚守,而横城的炮火几乎是将砥平里的守军们吓破了胆,可以想象,如若战火延绵到砥平里,面对数以万计的中国军队,这样一个举足轻重的营,不是成为俘虏,就是做了亡魂。
“都给我挖工事!再不挖,中国人来了我们就全部死定了!”他传下令去。这是亡羊补牢的办法,而越害怕什么就越来什么,很快,四面八方都有密密麻麻的中国军队蜂拥而来,看来,中国军队要攻打砥平里了。
二、“只许前进,不许撤退”
中国军队声势浩大的进攻恰巧印证了弗里曼之前的猜想,他不做其他的打算,立刻着手撤退,而军长阿尔蒙德也同意了这次撤退计划。
大家都知道,面对这样的中国军队,一个营的兵力实在是螳臂当车,这样的牺牲是不必要的,即使砥平里易守难攻,但是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耗下去,撤退才是明智之举。然而很快噩耗传来,李奇微电报百里传令:“不许撤退,誓死守卫砥平里。”
李奇微
中国军队能够看出砥平里的核心作用所在,他如何看不出来?这砥平里一旦拱手相让,他的战线就要面临分崩析离的风险,因此砥平里必须守住。
将在外莫敢不从。弗里曼知道上面是铁了心不许撤退,他只能咬着牙做出新一轮防守部署:调动所有现有可以调动的驻扎在砥平里的军队,将他们收缩成为一个圆圈,组成环形防线,环形防线中间放置十辆坦克。
除此之外,他几乎动用了一切阻止中国军队前进的办法,为了使得志愿军前进的路途变得更加困难,弗里曼调动了非常大一部分军队在地面上泼上大量的冷水造成路面湿滑结冰;美军更是派来飞机空投了大量的粮草弹药。
而与此相对应的是志愿军的窘境,砥平里本就易守难攻,地势复杂,志愿军们更是粮草弹药十分吃紧。弗里曼的种种部署,使得这场战争的结束变得遥遥无期。
与此同时令人担忧的是敌暗我明的敌情,情报在此时出了大问题,志愿军们之前收到的情报是敌军只有一个营,而到达以后侦察兵们又发现了不止一个营和大量的工事。
更加糟心的是这支队伍并没有长期一起作战,很多团长指挥部们都叫不上名字,大家几乎都是各打各的,这样一来,人数的优势甚至快变成了劣势。
由于通讯设备实在落后经过了一晚上的奋战,大家依然没有弄清楚形势,甚至几个攻下了马山的团由于黑灯瞎火,还兴奋的以为自己攻下了砥平里,天亮之后一切才真相大白。将士们死伤惨重,我军的锐气也大不如前。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由于两方军备不同,天一亮,美国的轰炸机就几乎是中国志愿军的命门,夜晚它们无法找到准确的轰炸目标,但是白天就一定是他们的天下。
而志愿军们则需要在躲过白天轰炸机的层层轰炸的情况下,静候夜幕降临,才能再次出击。就这样,白昼和黑夜的主场在交换,一个个战士的生命丢在了战场上。两方互相损耗,这样下去终究不是长远之计。
14日晚上,随着几声尖锐的轰鸣,原本漆黑的夜晚因为美军飞机投下的照明弹而形容白昼,轰炸机再一次的出现,这一次,所有志愿军们都无法坐以待毙。短兵相接开始,经过激烈的酣战,后半夜志愿军终于冲破了防线,眼看胜利在望,轰炸机却再次扔下了照明弹,志愿军被迫中止突进。
15日晚上,李奇微的坦克开进了防线,美军士气大增,而此时的志愿军全部炮弹甚至不到四百发,无奈之中,彭德怀权衡利弊,忍痛下了撤退令,志愿军们缓慢向北方退去。
“砥平里战争的胜利意义几乎可以与英国第八军队在阿拉曼取得的胜利相比较。”毫无疑问的,砥平里战争的胜利成为了美军抵挡志愿军前进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样的失败是致命的,致命的并不是因为战争本身所具有的失败性质和损耗的人力物力。
最重要的一点,是砥平里战争的失败将志愿军的弱点完全的暴露在了美军的眼前,通过砥平里战争,美军认识到了志愿军的主要弱点即是物资,而制衡志愿军最好的防止就是轰炸。志愿军的攻坚能力不理想,因此也坚定了美军继续朝鲜战争的决心。
砥平里的战争具有的负面意义巨大,但是也正是这场战争,让彭德怀意识到了非常重要的的一点。“是时候回国一趟了。”面对死伤惨重的军队,彭德怀做出了这样一个决定。
作为中国志愿军的指挥官,他有必要亲口向主席汇报战况,并且申请支援,否则按照这个趋势,这场战争的失败,已经昭然若揭。20日,彭德怀收拾行囊回国,一路上,他躲过了重重美军轰炸机的轰炸,心中只有一件事——求见主席伟大领袖。
三、彭元帅连夜回国
21日,彭德怀步履匆匆的抵达中南海,还未来得及休息整顿连夜奔波的疲惫之色,就立刻赶往西郊玉泉山。
到达玉泉山的时候是下午一点钟,毛主席正在睡午觉,看到神色匆匆的彭将军,几个警卫都面露难色——主席身边人都知道,因为战争的影响和身体的原因,这段时间主席的睡眠质量并不如人意。
夜里经常是辗转反侧彻夜不眠,白天又要忙于处理远方战报,合上眼小憩的时间已经少之又少。在这样的先决条件下,彭德怀将军的求见便多少显得有些突兀和打扰。
然而彭德怀却很固执,他不顾警卫员的阻拦,将上来劝说的秘书直接推到了一边,几乎是招呼都没打一声就推门而入,此时主席恰巧披衣而起,见是彭德怀进来,又听闻外面吵闹,心中便知道,怕是朝鲜战事告急了。
“我一猜便是你彭德怀,也没有其他人会在我睡觉的时候推门进来提意见了。”毛主席无奈道。彭德怀的警卫员怕主席责怪将军叨扰,补充道:“元帅自20日离开前线来,竟没有正儿八经的吃过一顿饭,只是路上匆匆扒拉几口炒面便来了。”
主席听到这里神色微变,只是略带责备心疼说了句“身体要紧”,便让警卫员准备一顿热饭来。
彭德怀却再也顾不上吃饭,匆匆吃了几口便讲述了自己在鸭绿江的所见所闻:“我自离开前线来,路过鸭绿江,天寒地冻之间,粮食草垛般堆起、食物棉衣也如同小山一样高,可仅仅一天的车程,前线的战士们却一个接一个的冻死.......”
主席沉默着,点了一根烟,听着数万里外同胞们的战事。他早已经听闻前线电报,美军的坦克有着金刚不坏之躯,已经突进了砥平里环线,志愿军们却已经几乎是四面楚歌,弹尽粮绝,多少将士们牺牲在冰天雪地与枪林弹雨里,其中还包括自己的孩子毛岸英。
这些都是早已知晓的战报,可今日从彭德怀的嘴中说出来,竟然再一次叫这个看遍风浪的伟人动容。当彭德怀亲口告诉他毛岸英的死讯的时候,伟大领袖并没有像众人以为的那样流下眼泪,他只是沉默的抽着烟,很久以后才几乎像是安慰愧疚的属下那样的语气说道:“打仗,总是要死人的。”
无边战事未了,此时他先是一个国家的领导者,才是一个父亲。
“能速胜是最好不过,不能,我们也绝不急于求成。”他这样告诉彭德怀:“我身在后方,前线之艰难,我终究不能切身体会,稳中求胜是第一,你多费心,也多劳累。”
经过军委扩大会的商议,战略指挥部对于朝鲜战争的志愿军进行了重组和部署,做出了增援前线的决定并且迅速开始落实。调动兵线西线的五万七千兵力前往朝鲜前线进行增援,并且同时携带大量的弹药和粮食。
武器方面对苏联武器库进行了借调,并且责令东线近四万多的兵力前往朝鲜进行武器补充,与此同时,三个师与19兵团的兵力也进行第二批的部署和断后。
对于美军的轰炸机做出战略针对性调整和抵抗,派遣国内空军紧急修筑朝鲜机场,并且携带火箭炮、高炮等重武器进行打击。
医疗方面,派遣总计4000辆汽车进行粮草和军备的运输,保证伤员的救治问题,派遣医务人员前往朝鲜战场,并且分拨十万张病床进行预备的抢救,保证最基本的救治问题。
三月一日,彭德怀重返前线,开始了新一轮的战争。砥平里战争虽然失败了,打破了中国志愿军的不败神话,但是也让指挥部开始逐渐正视到了自己的问题。成为了朝鲜战争中一次十分重要的“转折点”。